荣耀之城——北京,从卢沟桥到天安门

04.09.2015  13:32

新华社北京9月3日电 当最后一丝彩烟淡去、最后一只鸽子飞远、最后一个气球逸出人们的视线,在天安门广场,数万人仍热切地凝视着天空,激动兴奋难以自抑。万里碧空,写满了胜利的荣耀。

2015年9月3日,北京,胜利日大阅兵,这是中华民族对于抗战胜利的宏大纪念。沉积了70年的情感,呈现于欢呼与沉思、追思与展望、自豪与警醒、缅怀与铭记之间。

时光流逝,天地巨变。从卢沟桥到天安门,时空之间,启示无穷。

中国人如此真切地拥抱历史,又如此自信地憧憬未来。

这是属于中国的伟大胜利

历史,并非都是宏大叙事,也充满了个体的温度。

3日上午,84岁的张国南端坐于天安门西观礼台,认真观看阅兵。与众不同的是,她抱着父母的照片,一张镶在镜框中的黑白合影。她已白发苍苍,但照片中的父母,风华正茂。她的父亲名叫李公朴,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抗战期间曾四上华北抗战前线、二访延安,坚信晋察冀根据地是将来新中国的雏形,为此写了大量文章,给国人以巨大鼓舞。张国南随母亲张曼筠姓,她生于1931年9月18日,正是惨痛的“九一八”爆发日,“国南”为“国难”谐音。

我一出生,就寄托着父母对于国家民族命运的忧虑与思考。今天,是一个伟大的日子,我要让父母到现场看一看。”张国南抚摩着父母的照片,庄重地说。

同一时间,天安门西南十五公里的卢沟桥畔,来自吉林长春的左晓洁走进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她的爷爷1938年死于日军731部队的细菌战,她很早就有个心愿,想亲眼到北京来看看抗战馆,寻找当年跟爷爷有关的一切,“我是特意选今天来北京参观抗战馆的,就是为了圆一个心愿。

她一下火车,来不及放下行李,就直奔卢沟桥。刚出北京站,恰好看到排成“70”字样的飞机从空中飞过,“那一瞬间,我眼泪流下来了”。她赶紧掏出相机,连续拍摄,不想错过任何一个镜头,留下珍贵的纪念--为自己,也为了自己的家族。

1937年,卢沟桥畔,“七七事变”爆发,由此开启了艰苦卓绝的八年全民族抗战,中国以逾3500万军民死伤的惨重代价,赢得了最后的胜利,无数中国家庭,都有刻骨铭心的抗战记忆。

这次观礼,我期盼已久。”今年87岁的北京军区原司令员王成斌激动地说。清晨七点半,他就来到天安门华表西侧临时观礼台,静静等待。王成斌1944年参加八路军,至今难忘战争的残酷与中国人民的不屈,“那时有时一天就要跟日军战斗几次,我们是小米加步枪,非常艰苦,但靠着我们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一定不能忘记!”党的十八大代表、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职工朱利君在观礼台上,看着铁甲战车滚滚而过时,由衷感慨。他说,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不屈的抗争史,抗战胜利对中华民族的伟大意义,在对时间的咀嚼中,会有深刻体会。

这是中国人最好的历史教育

胜利日大阅兵,是一堂深刻的历史教育课。

天安门,3日凌晨5点,身着蓝色志愿服的大学生们已经全部就位。清华大学学生志愿者刘昉说,在战士嘹亮的歌声中,在战车隆隆而过时,志愿者们切身感受着祖国的强大。

当天,首都高校的年轻学子们,都聚在一起收看阅兵直播。清华大学学生毕滢看到老兵方队中的老人颤抖着手敬礼致意时,内心感动,不能自抑:“我由衷为祖国的强大而感到骄傲和自豪,这种震撼和冲击是我以往在书中无法体会到的!

他告诉记者:“这抗战的胜利是我们的祖辈通过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正是有了祖辈的牺牲,我们才得以不用生活在战火纷飞的年代。

在美国留学的王睿为了看大阅兵,特意推迟了赴美时间。他家住卢沟桥附近,每次路过卢沟桥,都能想到抗战的艰难、和平的不易,“但是没有任何一次像今天这样感受强烈,没有任何一次能感受到‘卢沟桥’三个字这么特殊!

胜利日大阅兵,是对历史的由衷致敬,对先烈的真诚缅怀!

卢沟桥畔,来自吉林的“80后”潘娜留恋于这古老石桥的沧桑与厚重。她说,自己特地挑选阅兵这一天来卢沟桥参观,“中国有今天,真是来之不易,每个中国人都应该知道这段历史,知道历史,才会更珍惜今天。

为了保留民族的记忆,很多人都在努力。上海快鹿集团董事局主席施建祥坐在天安门东观礼台上感叹说:“在天安门广场用阅兵的方式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实际上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施建祥作为一位电影投资人,目前正斥巨资投拍3D抗战电影《大轰炸》,重现当年日寇对重庆进行为期5年的战略轰炸史实,“我希望用影视艺术的形式,来铭记民族的苦难,让年轻人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3日早上,中国人民大学进行了一次特殊展览:抗战家书展,用18块展板,图文并茂展出40封抗战家书和40张老照片,精选了左权、吉鸿昌、张自忠、谢晋元等知名将领的家书,尽显家国情怀,荡气回肠。

我们希望通过家书的形式,让更多师生了解那段历史,不仅看到中国人民抗战期间的深重苦难,还能感受中国军人在民族危亡之际所表现出的气魄、气节和血性。抗战的核心是爱国,回顾历史的目的就是要从中汲取精神和力量。”中国人民大学家书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张丁说,“结合阅兵读穿越历史烽火的家书,能更好地回顾历史、亲近历史。

这是指引前行的精神财富

历史无言,精神不朽。无论是卢沟桥,还是天安门,虽然沉默不语,却深深镌刻着历史的痕迹,散发着穿越时空的精神魅力。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真正的强大,不是物质的丰富,而是精神的强健。”作为基层优秀共产党员代表观礼阅兵的刘真茂如是感慨,这位退伍军人来自湖南,因三十余年守护大山感动无数人。

他说,抗战胜利来之不易,抗战精神是我们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现在中国已经不再是当年的中国了,但我们始终要记住: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都需要正能量,都要树立这样的信心:邪不压正!”同样坐在观礼台上、生于1981年的十八大代表朱利君也有同样观点:“武器装备很重要,但人的精神状态更重要,正是伟大的抗战精神,让中华民族赢得了抗日战争,正义最终战胜了邪恶。

胜利日大阅兵,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一个新的起点,复兴之路艰难漫长,此次阅兵,既是回顾历史,更是展示国家的力量和自信,展示国民的团结和自信。在复兴之路上,中国人民仍然需要伟大的抗战精神: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必胜信念。

在卢沟桥,年过八旬的陈志达不住地向记者重复这句话:“如果你没有体会过不安宁,你不会明白安宁多可贵。”这位经历过战乱年代的老人说,中国必须强大,这样才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因为“和平是保卫来的,而不是乞求来的。

在天安门,作为首都六千交警优秀代表参加阅兵观礼的孟昆玉说:“少年强则中国强,中国年轻一代,要用自己的身体力行,把抗战精神发扬光大。

(责任编辑:卢凯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