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光人要做光荣事
今年37岁的高景泉,是永加乡荣光村党支部书记,别看年纪不大,他可是一位老村干部了。1994年初中毕业以后,19岁的高景泉就参加了工作,先后担任过村民兵连长、团支部书记、科技副村长;1998年入党,2003年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副村长。2013年通过选举当任村支书。为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2000他考入吉林农业大学农村经济管理系,2013年毕业后仍然坚持业余学习。
荣光村有两个自然屯,全村401户,1557口人,耕地总面积984公顷,林地334公顷。过去不叫荣光村,也不称“巴拉”。传说很早以前有一个曹姓排行老八的人来到此地立了窝棚,开荒占草。周边人开始将其称为“曹八老爷窝棚”,后来简略为“八老爷窝棚”。解放后双辽县政府规范全县村名,简繁去俗,称为“巴拉”。后建制村级基层组织,改成荣光村。
过去荣光村曾经是“胡子窝、耍钱窝”,因而给当地民风民俗带来许多负面影响。村党支部建立以后,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多年疏导教育,治理开化,才逐渐地好转起来。但是,与其他村屯比较起来,还存在差距。
高景泉当上村党支部书记以后,把以德治村作为自己的“执政理念”,通过党支部研究决定,给全村立了个“村训”,叫“荣光人要做光荣事”。村训不是说在嘴儿上,写在纸儿上,而是使之家喻户晓,付诸全村的生产生活全过程,让它在实现中国梦、我的梦中发挥作用,取得成果。
荣光人很聪明。多年来,许多人利用临近玻璃山牲畜交易市场便利,搞起了牲畜倒买倒卖活动。过去农村人管从事这种生意者称之为“缰绳头子”,意思是说,手里牵着,就是眼前的买卖。走着遛着看行情,有买的,合上就卖,合不上就牵回家养几天,草料不多有活干,还积攒了粪肥,一举数得,有买的再出手也不迟。“缰绳头子”有规矩,卖牲口不带笼头,如果把笼头和缰绳随着牲口被人牵走了,就等于“金盆洗手”另谋生路了。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现在,荣光村的“缰绳头子”队伍不断扩大,已经由原来的几个人变成了现在的几十人了,成了全村农民经济收入的一大支柱。他们当中有60多岁的老年人,也有20刚出头年轻人,人人都有一套拿捏判断的生意经。每到集日,他们三五成群,开车结伴,来到玻璃山牲畜交易市场,里外转悠,迁出牵进,从中渔利。
为了使这支产业队伍走得正、行的端,不给荣光村丢脸抹黑,高景泉就利用农闲季节把他们召集在一起开会唠家常,宣布村规民约,一是遵纪守法,不准欺行霸市,公平交易;二是不准违规犯禁,倒卖病畜,传播疫情;三是对外交往,不准收留奸宄,藏匿偷盗。几年来,由于村党支部管理严格,治理有方,群众遵循,从来没有发生各种违法犯罪行为,而且还在牲畜交易行当里有了名号:巴拉的缰绳头子信得着,办事准成牢靠。
在过去的基础上,荣光村继续着村容村貌建设。今年春天村屯修路拓宽取直,涉及到“六清”的有六户,其中有老院墙、老厕所、老猪圈和当不当正不正的老歪脖子树。这些村中老痕迹,包含着村老们的岁月沧桑和苦乐记忆,人们对它们有感情,舍不得让它们消失在自己的视野里,把它们拆了、扒了、连根抠了,有的人想不开,有情绪。为了村屯环境治理在心平气和中顺利进行,活干得标准,沟开得顺畅,高景泉带领党支部一班人,分别深入到群众之中,做父老乡亲们的思想工作,讲小家服从大家和荣光村的长远发展的道理:我们过去所做的一切为了子孙后代;现在村里的一举一动,同样是为了子孙后代。“我们总不能居住在老环境里过现代生活吧。”道理讲清了,群众明白了,心气儿也就顺了。东西南北2公里的平直村路,展现在荣光村的大地上,使这片古老的土地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我们离开荣光村时,天空忽然下起了小雨,阵阵淅沥,给田间道路洒上了一层湿润。小雨不仅给荣光村带来了清新,也给这片即将秋收的土地增加了新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