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生态治理保护的原则和对策

31.07.2020  11:37
  

  我国拥有草原近4亿公顷,从20世纪末开始,国家和地方逐步重视草原生态保护治理,实施了一系列草原生态保护工程和政策,草原退化治理取得显著成效。但是,由于草原保护治理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迄今治理成果尚不稳固,目标远没有实现,必须长期坚持不懈、持续发力治理。

  我国草原主要分布在老少边贫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我国草原治理工作应学习借鉴国际生态治理经验,立足国情和省(区)情,科学治理草原,研究和探索持续长效治理的原则和对策。

  草原生态治理保护的原则

  权衡兼顾多功能性的利益最大化原则。在生态治理中,应权衡兼顾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兼顾草原生态系统的多功能性,兼顾草原生态、生产和生活功能,坚持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

  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一体化治理和管理原则。在草原生态系统动态演变过程中,人为驱动因素和自然生态驱动因素的影响是相互交织和交互叠加的,必须统筹考虑,一体化统一治理和管理,确立生态-经济-社会协调统一的生态治理观。

  草原生态系统慢变量、关键变量和阈值的精准识别和应用原则。系统敏感变量的价值在于对变化进行预警,慢变量是对系统临界变化进行评价的关键指标。在生态系统治理中要权衡系统慢变量与敏感变量的测定和应用,使草原退化评价和治理更精准、更高效。

  关键资源要素的重点治理和管理的原则。水是草原的第一限制因子,尤其在干旱半干旱区,必须坚持节水优先,以水定产业,任何超越水资源阈限的发展规划和行为无异于竭泽而渔,因此,节水治理的意义特别重大。

  选择适宜和有效的管理尺度、层次和工具的原则。由于退化草原面大、量广,必须选择适宜的和有效的治理管理尺度、层次和管理工具,才能使治理管理更简单、更易行、更高效。在尺度上,要重视村级和乡级管理,激励和发挥村或社区的社会公平规范的公共约束作用。在层次上,要重视局域管理。在管理工具上,要优先选择激励性工具,实行以奖代补、以保代补等措施。

  乡土草种和乡土知识的传承和应用原则。乡土草种在天然草原是抗逆性和适宜性最强的草种。因此,要加强牧草种质资源搜集、保存、评价和利用,充分发挥乡土草种的作用。同时,要加强乡土动植物知识、乡土产品加工知识、乡土文化知识的深入挖掘、传承和合理利用。

  以牧民为中心的治理和管理原则。据笔者的团队研究发现,牧户固持心理载畜率常高于地方制定的草畜平衡标准,是牧户基于过去信息和当前认知基础上对自家草场可承载家畜头数的心理判断,是牧户应对生产和生活风险的自我保险行为,是导致草原超载过牧严重和草原退化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在草原生态治理中,应充分激发和调动牧民保护草原、保护生态的积极性,探索有利于激励牧民主动保护草原的政策,探索灵活应用牧民自我管理、监管、补贴三大政策工具的创新管理模式。

  加强草原生态治理保护的对策

  在政策和舆论上充分重视草原,应大力提升草原在全社会和政策制定决策上的地位。国际上对草原存在重视不够的问题,比如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约等都没有明确指出草原。我国政府对草原越来越重视,1982年首次在宪法中将草原列为资源,1985年制定《草原法》,2013年修订《草原法》,2018年成立国家林草局。但是,草与相关生态类型的关系问题仍需认真客观地研究、评价和调整。

  加强草原退化评价指标研究,建立统一的草原退化和恢复指标体系。迄今草原退化指标研究和退化草原评价在世界上是非常薄弱的,因此统一草原退化指标迫在眉睫,这是准确评价草原退化、正确制定治理保护对策、精准实施修复治理、科学合理利用草原的关键前提。应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多角度综合评价,整合全国草原力量进行大团队、大合作的草原退化指标统一研究工作。

  加强创新研发,加强退化和恢复技术研究及应用。一是加强草原退化和恢复评价的创新研究。在各种草原类型区试验点多年研究的基础上,加强区域和景观尺度研究,加强区域与试验点研究的有机结合。利用遥感技术、大数据技术,与试验点工作、区域气候、土壤、社会经济数据结合,科学评价草原生态状况、退化和恢复动态、政策和工程措施效果等。合理应用草地生态学知识,精准和科学地修复草原。尽快启动草地科技创新重点研发计划。重视各层次草原恢复人才的造就培养和合理使用。

  重视关键资源、关键指标、关键体系的治理和管理。重视关键资源,特别是水资源的管理。一要提高草原水资源利用效率,发挥和提高乡土植物高效利用水资源的能力和水平,改善群落和土壤结构,恢复草原,提高用水效率。二要按照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高效适度利用地面和地下水资源,适度和高效发展草产业。以水定产,以水定草,以草定畜,草畜紧密结合,合理布局。重视关键指标的监测和使用,权衡把握敏感指标和慢变量指标的作用。重视关键体系,如草原生态安全屏障体系的评价和管理,系统开展草原生态安全屏障体系的完整性、稳定性、活力、美丽等方面评价,树立科学政绩观,不唯GDP,不搞形象工程,严禁表象为绿色发展、实为破坏草原的工程和行为。以评价为依据,加速绿色产业和非资源依赖型科技产业的融合发展。

  组织开展全国草原问题大讨论、大研究。草原问题的研究和讨论至今学术气氛不浓,从全国来说,草原研究还是分散、重复的多,瞎子摸象、自说自话的多。缺乏关于草原宏观研究的总体规划,缺乏专门的宏观研究队伍。缺乏扎实的积累。应组织包括国际专家参与的草原治理保护大讨论。拓宽草原重要观点的建议渠道,促进决策者科学决策。

  草原大数据共建共享。大数据已是当今科技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建立草原大数据关系着草原治理、保护和利用的全局和未来。但现在草原大数据建设的格局仍是分散重复,各自为营,缺乏统一规划、整体设计、统一整合和科学管理,完全不利于大数据战略的实施。迫切需要关于草原大数据的顶层设计和管理,政府和高校联盟均大有可为。要加强新技术的引进创新和应用,融合应用大数据技术、AI技术、5G技术以及区块链技术等,加强草原退化和恢复数据库和知识库的建设,面向全社会开展草原知识和信息的共享交流和利用服务。 (侯向阳 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