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林结合,华池巧解荒山造林难题

23.10.2015  13:33

  十年九旱的生态脆弱地区,如何更好地发展经济?甘肃省华池县通过发展苗林产业找到了突破口。

  华池县有宜林荒山和撂荒地138万亩,人均14亩。近年来,华池县委、县政府把造林绿化与解决农村土地撂荒问题相结合,不断完善政策机制,全力建设苗林产业大县,带领农民走上生态致富之路。

  强化保障 助力苗林产业发展

  华池县素有育苗传统,近几年群众育苗规模不断扩大,全县苗木留床面积7400亩。为有效利用这些苗木资源及广阔的宜林荒山和撂荒地资源,华池县从2013年起将苗林产业确定为富民强县的重要产业,计划每年育林15万亩,每年户均栽植苗木5亩-10亩,人均增收1万元,到2020年实现全县宜林荒山造林100万亩,苗木收入预计达90亿元,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为保障苗林经营者的利益,华池县完善种苗监督机制和林木限额采伐管理制度,明确规定,在宜林荒山发展苗林产业100亩以上的,可根据经营规模得到适当补助;所产苗木不涉及林木蓄积消耗的可自由买卖,涉及林木蓄积消耗的,需申请蓄积消耗限额后,按限额采挖买卖;苗木生长到能出售时,县林业部门要优先办理苗木间伐、间挖、检疫、运输等手续,保障林农的经营自主权和林木处置权。

  在物资、技术和管护方面,华池县采取了大量保障措施,为林农发展苗林产业保驾护航。

  为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华池县制定了苗林产业发展资金补助办法,亩均补助100元,县财政还将在今后7年每年列支300万元专项资金,专门支持宜林荒山苗林产业培育。华池县按照“育苗式造林”技术标准进行造林,县林业部门抽调18名技术骨干包乡蹲点进行实地指导,并给村组干部和群众提供技术培训。为提高苗木成活率,华池县按照林农个人管护与集体统一管护相结合的模式,在各乡镇成立专职管护队,与林农联合管护苗林,严厉打击各种破坏苗林产业基地的违法犯罪行为;同时开展有害生物监测和防治工作,遏制病虫害在苗林产业基地发生、传播和蔓延。

  典型示范 激发群众造林积极性

  为充分激发群众发展苗林产业的积极性,华池县扶持部分重点乡镇和育苗大户大力发展苗林产业,树立发展典型。各乡镇分别组织群众代表到苗林产业发展较好的乡镇和大户进行现场观摩,让农民群众了解发展苗林产业的好处。

  华池县根据各乡镇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确定元城镇为苗林产业全覆盖示范镇,城壕乡为核桃栽植示范乡。元城镇已培育苗林1.93万亩,集中建成3个连片示范点,总面积1.03万亩。城壕乡在庄科村和太阳村各建成2000亩核桃树栽植示范点,全乡累计栽植核桃树1.7万亩。

  在华池县委、县政府和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扶持下,近年来,全县涌现了一批苗林产业发展大户和合作组织。

  五蛟乡刘阳洼村村民王生海就是苗林产业发展大户之一。2008年,王生海栽植油松80亩,共3.5万株。今年秋季,王生海栽种的油松已高达1.5米,外地商贩以每株50元的价格收购,他都不愿出售。南梁巷苗木培育专业合作社吸引林镇乡90户农民入社,流转山地1600亩,建成以油松、樟子松、云杉为主的多树种苗木培育基地。基地今年出圃各类苗木300万株,实现收入150万元,入社农民户均分红1.67万元。

  在重点乡镇和育苗大户的示范带动下,今年,华池县已发展苗林产业3.5万亩,完成荒山造林7万亩,消化当地群众留床苗木2300多万株,群众育苗收入700多万元。

  创新模式 提升产业发展活力

  产业要发展,群众参与是关键。华池县创新“搞单干”“大包干”“合作干”“跟着干”4种经营模式,引导群众根据自身经济状况和土地资源状况,自主选择发展苗木种植产业。

  支持农户“搞单干”,走自主化经营的路子。华池县支持农户以现有土地为主发展苗林产业,谁的土地谁栽植、谁管理、谁受益。目前,全县今年苗林产业发展已涉及农民2125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8%。

  鼓励大户“大包干”,走规模化经营的路子。华池县鼓励积极性高、发展基础好的大户流转土地,规模栽植,建设小型家庭林场,由县、乡两级协调办理土地流转手续。全县今年已发展苗林培育大户25户,流转土地1200亩。

  入股分红“合作干”,走组织化经营的路子。华池县扶持农民按照地形或以生产小组为单位成立苗林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销售,实现入社农户利益共享。全县今年成立了苗林专业合作社6个,入社农户达110户。此外,国营林场与农户合作,采取国营苗圃育苗,农户投地、投工、投劳的方式,规模发展苗林产业,收益按股份分成。国营林场今年已给65户农民投苗80万株,合作栽植苗林1700亩。

  龙头带动“跟着干”,走企业化经营的路子。华池县通过招商引资,把未有效利用土地和宜林荒山租赁给企业,由企业雇用农户栽植管理。目前,全县已有3家企业投资620万元,建成苗林基地3800亩。  (作者:武立栋 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