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清水绿带的记忆
多年前,我对清水绿带的一次“航拍”记忆,此刻被在我市举办的国际马拉松长跑撼动人心的航拍视频所唤醒。当看到航拍直升机由松江中路向西、向小白山方向盘旋时,仿佛是我在手持相机,透过舷窗,聚焦清水绿树蓝天的松花江两岸——这是一张多么生动的画面。而我知道,这种生动来自航拍大视野下大江弯弓的张力和地平线倾斜所带来的视觉动感。
图为清水绿带昌邑区段景色一角。(本报资料片)
多么熟悉的“航拍”画面。
多年前,我对清水绿带的一次“航拍”记忆,此刻被在我市举办的国际马拉松长跑撼动人心的航拍视频所唤醒。当看到航拍直升机由松江中路向西、向小白山方向盘旋时,仿佛是我在手持相机,透过舷窗,聚焦清水绿树蓝天的松花江两岸——这是一张多么生动的画面。而我知道,这种生动来自航拍大视野下大江弯弓的张力和地平线倾斜所带来的视觉动感。
这条最美马拉松路线的绝大部分,都在我市清水绿带的景观路上。而我,当年有幸跟踪报道了本世纪初清水绿带规划建设的全过程。我对清水绿带的“航拍”,就发生在这段时间里。
事实上,景观路只是清水绿带的一个副产品。作为城市防洪、生态建设的基础和先导性工程,清水绿带完成了松花江城区段的堤路结合建设及沿江植被的恢复;包括雨污水分流在内的城市排水系统建设及改造,终结了我市污水直排入江的历史;清除了江中上百处采砂设备及沿江私搭滥建的各类行洪障碍……
2003年夏秋之交,清水绿带工程已历时三年,并进入了阶段性收尾。整个设计中的一些大框架,比如水岸建设、植被恢复和堤路建设已粗具规模。
犹如西湖之于杭州,漓江之于桂林,清水绿带对于由江而来、依江而展的北国江城吉林市来说,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国际滨水城市规划设计博览会在我市召开前夕,市里决定出一本《吉林市“清水绿带”生态工程》画册,作为对外推介活动的“城市名片”。作为城建记者,我应邀参与了这本画册的前期制作,主要是负责图片文字说明以及画册的前言撰写和版式设计。在市政府办公厅、市建委、市水利局和市市政公用局等部门的支持和协助下,图片拍摄和画册的制作进展得比较顺利。
按照总体规划,从丰满大坝到乌拉街,这项堤路结合的城市防洪工程总长度达50多公里。作为整体工程的重点和点睛之笔,城区段松花江水岸生态建设的长度也有10多公里,主要有松花江和温德河交汇处绿地、江滨公园、阶梯水岸、亲水平台、风帆广场、松江中路……
从摄影师们一路拍摄下来的图片看,总有一种不得全貌的感觉。清水绿带作为一项城市生态基础工程,除细节需展示外,还必须有“宏大叙事”,于是我想到了航拍。这一想法得到了市里的支持,并在哈尔滨一家航空公司租到了航拍直升机。遗憾的是,航拍那几天,我另有紧急采访任务没能参加上。而参与航拍的摄影师,又不太了解清水绿带的总体设计和节点,片子拍回来总觉得不太理想。时间紧,任务重,再次组织航拍已不可能。于是,作为文字记者的我,决定客串一把摄影记者,利用沿江的高层建筑再搞一次“航拍”。
当时的五星大厦虽未竣工,但已达到了设计高程。无奈建筑周围的安全围挡将大厦包裹得严严实实无法拍摄。说明情况后,在市建筑安全监管部门的协助下,大厦的围挡特意为我打开了一个缺口。
当天,相关人员乘坐施工电梯到达了大厦顶层。我头戴安全帽、腰系安全绳,把相机带勒在右手腕上,左手紧握脚手架上的一根钢管。为躲开障碍开阔视野,我把身体呈45度角探了出去。我身后的哥们儿,拉着安全绳,为我捏着一把汗。
在清水绿带的这个节点上,向东可以远眺松江中路,向南可俯瞰临江门大桥。而向西瞭望景色最美,也最富色彩层次感。午后温暖的阳光里,最远处的一抹淡蓝是小白山,水天一色;盈盈而充满张力的一湾江水,在两岸绿地的映衬下,一直消失在目力所不及的远方。为追求画面的视觉冲击力,拍摄中,我一直在找寻航拍的感觉和角度……
后来,这张片子在本市的各种外宣图册及《江城日报》有关纪念版上被多次使用。在我操弄相机30多年中,这是一幅得意之作。(江城日报记者/毕树群 松花江网编辑/杨世阳)
版权声明: 松花江网是江城报业在互联网上授权发布松花江网、《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新闻的唯一合法媒体,欢迎有互联网新闻发布资质的网站转载,但务必标明出处“松花江网”和作者姓名;吉林市范围内网站若要转载,必须与本网签订书面协议。如若违反,松花江网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转载要求:转载之图片、文件,链接请不要盗链到本站,且不能打上各自站点的水印,亦不能抹去我站点水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