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号村的“柿”界

05.08.2016  13:38

  听说扶余市蔡家沟镇腰号村的柿子成了“”,几乎占了全村经济的半壁江山,7月28日,我前往腰号村一探究意。

  村头,有一个大大的圆形铁筋焊成的拱门,门斗上写着“腰号村”三个大字。刚过这道大门,就看见了第一个“大棚”。所谓大棚,并没有塑料薄膜,只是一个有人字顶的宽大棚子,占地大约500平方米左右,刚摘下来的红彤彤的柿子在地上堆成了小山,几个包着头巾的妇女正在装箱,她们的身后是装好的成箱的柿子,码得老高。一个中年男人站在棚子中间,手边是一个简单的计算器。一阵“突突突”的声音传来,一辆平板货车停在棚前,车上装的全是西红柿。装西红柿的筐是四方形的,上宽下窄,像过去的斗。车上的两个人开始卸货。俩人将筐抬下来,放在台枰上量,两筐一起。这面刚一放好,那边的计算器就显示,每筐的重量在120斤到130斤之间。中年男人记完数,喊一声“”,那两人将柿子倒到堆上,再从车上往下抬。我想问问这俩人是哪个村的,叫什么名,这俩人忙得喘不过气来,根本不理我。我转身问那个中年男人,这一车柿子得有多少斤?3000多斤。你一天能收多少?说不准,随来随走,一天都不断。

  中年男人叫刘金光,他是这个村的经纪人,这个棚子是他的,其实就是“中转站”,柿农将柿子送到这里,货主到这里将柿子拉走,他是买主与卖主之间的一道桥梁,老百姓管这叫“对缝”。刘金光说,腰号村的经纪人很多,柿子棚也有好多,我这个是最小的,你们往里走还能看见大棚,他们正在摘柿子呢。

  在腰号村绿兴蔬菜专业合作社老罗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王金丰家。王金丰,小伙子,大高个,穿着大短裤,绿色T恤都被汗湿透了。这个1984年生人、属鼠的小伙子却有着豹子胆,家里15米宽、100米长的大棚就有4个。“柿子是第二茬了,第一茬种豆角、白菜、大头菜或者黄瓜,这些都罢园了就栽柿子苗。”“侍弄这么多大棚,累吗?”“庄稼人怕累能行吗?也就能过个消停年,有时正月初几就开始备料了,育苗,一忙起来就没黑天白夜的。”大棚的中间有一条一尺宽的通道,两侧就是挨着的一架架一人多高的柿子秧,挂满了青红碧绿的果实。王金丰一边用手推车往棚外运柿子一边和我聊。“我是去年才回来经管大棚的,之前一直在外边打工。”“柿子收益这么好,为啥还上外边打工?”王金丰不好意思地笑了:“以为外面的世界多好挣钱呢,转了一圈才发现,腰号村的世界足够我扑腾了,所以就回来了。再加上这些年我爸妈也很累了,我回来能帮他们。

  王金丰的父亲王成,母亲李淑华,都还不到60岁,身体非常棒,一直在大棚里摘柿子。与王金丰的善谈相比,王成木讷许多,根本问不出话来,倒是老罗,知道啥就说啥。老罗说,别看王成不吱声,心里有数得很,他种柿子都快20年了,最初是小打小闹,年吃年用,后来,他瞅准机会,最先投资盖了大棚,把小小的柿子推了出去,赚了大钱。他赚了钱,周围的人才敢跟着干。现在,腰号村90%的人家都扣大棚,家家都好几台车,一台小轿车,还有四轮子和其它农用车。你别看他们现在穿的不咋地,有人还光着脚丫子,是因为今天下雨,还下地干活。他们手里可有硬货,这些年累没少挨,也确实赚着钱了。

  我问王成柿子一年能卖多少钱,他咧着嘴笑了笑,慢吞吞地说,几十万吧。

  在老罗的介绍中我得知,王金丰不但是个干活不惜力的小伙子,还是个肯动脑的年轻人,因为他引进了“大棚小火车”,专门用于从棚里往外运柿子。本来我去的那天已经是下午,大部分柿子都运出去了,用不上“小火车”了。为了让我开眼界,王金丰领我们来到另一个大棚,这个大棚里有“铁轨”。走进大棚,我见到了“铁轨”,原来是两根长长的三角钢扣在一尺宽的砖道两侧,状似铁轨。小火车其实就是大棚电动运输车,可以手动也可遥控。用手推车一次只能推一筐,用“小火车”一次能拉6筐,省时省力。王金丰是这款车吉林的总代理。“有了这车就省事多了,现在就进入了盛果期,每天产果都在3000斤以上,一直要持续到10月。光靠人推耽误事。”从西红柿下架开始一直干到10月初,这期间差不多100天,王金丰每天早上3点多起来,一直到晚上6点多,中间十几个小时几乎都在大棚里,摘柿子,往棚外运柿子,再装车,运到“中转站”。非常辛苦,只有吃饭的时候能坐下来直直腰。“累不怕,能赚到钱就值了。以前在外打工,也累,还赚不到钱。”刚三十出头的王金丰,脸上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成熟与沧桑。

  从王金丰家大棚出来,我来到了另一个“中转站”大棚。一台货车停在大棚旁边,工人们正将成箱的西红柿装上车,里边的柿子堆旁边是一群妇女,正在给柿子装箱。这个“中转站”的主人叫周波,也是个中年汉子。天气热,他只穿了大短裤,光着上身。他在棚里来回穿梭,装箱装车都得兼顾。老罗介绍说,周波做这行也有七八年了,一手托三家,货主、菜农、物流。由于做得好,诚信,不欺不瞒不骗,所以信誉好,自然发展得也好。现在,周波光这样的“中转站”就有9个。“这车是发往哪里的,装了多少?”“这都是发往天津的,这车小,才12吨。

  “中转站”里人很多,男人装车,女人装箱,每个人都很忙。这时,我突然听见一个不一样的口音,山东口音,循着声音看到了一个微胖的中年女人,她没有装箱,显然不是雇来的工人。“你不是本地人吧?”“我是山东寿光的。”“你是货主?”我试探着问。“对,我就是货主。”“寿光是蔬菜大县,你怎么到东北进菜?”“是蔬菜大县,但这时候那里就没有西红柿了,这里正好下来,所以就来这里拉。”“你是往寿光拉吗?”“不是,我往天津拉。我从25岁开始往天津倒腾菜,现在都30年了。”“常年运柿子?”“对呀,夏天从东北往天津运大柿子,冬天去海南,往天津运小柿子。”“你跟车跑吗?”“我不跟车,我就住在这里。”她用手一指那边,那边有个小屋子,是她的“办公室”。她叫李儒红,因为长期跟腰号村合作,既有感情,又有信任。“那个周波,我们合作很多年了,有时候我周转不开,几十万他都给我垫,我有了钱,再打到他账上,啥事没有。

  一样的地,有了不一样的收入,一样的人,有了不一样的头脑,不论是菜农还是经纪人,就有了不一样的收入,不一样的生活。思路从窄变宽,日子由穷变富,其实,这都要感谢一个机构,腰号村绿兴蔬菜专业合作。可惜的是,那天,当家人刘占军没在村上,老罗说,他又外出跑市场了。别看村里买主卖主忙得热火朝天,其实,所有的市场都是刘占军打开的。腰号村之所以这么富,是因为成立了合作社,合作社发展得这么好,是因为有一个好带头人。这几年,村里的西红柿发展得好,主要销往上海、杭州、义乌等地,从这里装完车,30个小时后就进入当地的市场了,有可能晚上就到了市民的餐桌上。产、购、销一条龙形成良性链条,还解决了很多闲散劳力的就业问题,腰号村的村民们切切实实尝到了合作化的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