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系统转型学术报告会在上海社科院举行
“德国政府提出了2050年温室气体减排以及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宏伟目标,但实现这一目标难度很高。”德国专家弗朗兹·约瑟夫·布吕格迈耶(Franz-JosefBruggemeier)教授3月28日在“能源系统转型”学术报告会上说道。
布吕格迈耶教授介绍了近20年来德国能源转型的历史进程。德国能源转型围绕温室气体减排、减少对石油峰值到来的依赖、提高再生能源利用的比重、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放弃核能等五大主要目标,除此之外,如何确保创造就业、促进可再生能源技术进步也是要实现的目标。但主要目标就是两个,一是如何过渡到可再生能源系统,二是放弃核能。德国政府提出了2050年温室气体减排以及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宏伟目标,但实现这一目标难度很高。德国是一个工业占有一定比重的国家,工业生产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度很高,虽然德国已经解决了传统的环境保护问题,但对温室气体的减排监控以及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方面还有很大的潜力空间。德国向可再生能源系统的转型面临很多挑战,如何对可再生能源进行补贴就是一个争议很大的问题。从2000年可再生能源立法到今天,德国进行了三次可再生能源法的修改,以促进以更加市场化的机制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布吕格迈耶教授是汉诺威大学教授和弗莱堡大学教授,作为环境史方面的专家,他在19、20世纪欧洲社会和环境史研究方面著述颇丰。
布吕格迈耶主旨发言后,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周冯琦研究员、法学研究所环境法研究中心彭峰副研究员分别作了评论。
周冯琦认为德国作为在可再生能源利用和推广方面领先的国家之一,其可再生能源系统转型的经验对中国、对上海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德国1990年以来能源消费总量几乎没有变化,与此同时经济保持一定的增速,实现了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大幅提高,德国能源系统转型的很多做法值得中国研究学习和借鉴;为了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和推广,德国可再生能源法的阶段性修改同样值得中国研究学习和借鉴。
何卫东、金永明等、刘新宇等生态所和法学所的学者,以及来自复旦大学、华东政法大学、苏州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也参加了报告会并进行了交流讨论。来源:上海社会科学院
报告会由德国艾伯特基金会上海办事处和上海社会科学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所、法学所环境法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上海社会科学院宣传部部长李轶海主持报告会。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周冯琦在欢迎辞中表示,生态所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就是能源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政策,近年来先后开展了可再生能源政策、低碳城市等专题的系列研究。希望加强与艾伯特基金会、弗莱堡大学的联系,深化与德方在产业结构、可再生能源法、交通行业政策等方面的交流。德国艾伯特基金会驻上海办事处主任潘启泰(StefanPantekoek)在致辞中指出,中德两国在实现能源转型过程中都面临着共同的问题,希望通过讨论和交流挑选出有共性的最佳实践模式,携手合作。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