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兵捐献遗体的临终情怀 敬礼!老兵!
捐献遗体的老兵滕国有生前在病床上仍念念不忘捐献遗体一事 新文化记者 王强 摄
老地下工作者李强在纪念碑前敬礼 新文化记者 蒋盛松 摄
老兵朱重华到乾安县烈士陵园祭奠老排长 N11
病情稍微好转,清醒的时候,滕爷爷就会和儿子交流身后事宜 本组图片 新文化记者 王强 摄
滕国有老人生前签订的遗体捐献书
最后时刻,滕国有老人瘦得只剩皮包骨,连打针也不吸收了
清明节,朱重华不顾高龄,坚持到乾安县烈士陵园祭奠老排长张龙亭 N11
老地下工作者见面互相问候 新文化记者 蒋盛松 摄
4月4日,清明节。这一天,因为93岁的老兵滕国有的离世更加具有纪念的意义。这位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前郭县灌区农垦管理局副厅级离休干部)在3年前病重的时候毅然决定———遗体捐献,并在《中国红十字会人体捐献志愿者登记表》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3年后的4月4日6时17分,滕国有辞世。亲人们完成了老人这个遗愿……
“我生前为了党的事业,我死后也要为了党。”“你不捐,我不捐,国家的医学事业怎么能进步?”……这是滕国有在病床上对儿女们经常说的话。
“爸爸在意识不清的时候,谁要给他敬个军礼,他都会笑。”滕国有的女儿滕玉华说。
清明时节,让我们再为这位老兵敬一个军礼吧———敬礼!老兵。老兵,不死!
捐献遗体的临终情怀
走时穿平时衣服 捐遗体供医学研究
4月4日,清晨的微风还有些刺骨。6点17分,在吉大一院老干部8疗区病房,93岁的滕国有老人离世了。
817病房,气氛凝重,为了送别老人,也为了表达作为医务工作者对老人的敬重,护士长周海燕和两名护士,向老人深深鞠了一躬,“这算是和老人告个别吧,也算是表达一下我们的敬意。老人的生命力很顽强,住院一年多,抢救了很多次,春节期间还多次下了病危通知。得知他要捐献遗体,用于医疗研究,我们感觉老人的境界真高,这让我们医务工作者很敬佩,也真心谢谢他为医疗事业的贡献。”周海燕说,生命是唯一的、宝贵的,老人在生命终结这一刻,无私的捐献遗体,是生命价值的再一次升华,意义重大。
老人辞世这一天,他的亲人始终陪伴在左右。老人的再婚妻子郭金歌说,老人走时很平静,也很安详。二儿子滕玉奎说:“老人要求只穿平时的衣服,不许花钱买,平时穿什么,走时就穿什么。”“什么都可以不要,但死时,要把党旗覆盖在我的身上。”滕国生前一再嘱咐亲人们。
盖上党旗后,郭金歌喃喃地说:“这就是最后告别了,一路走好。”病床上,老兵滕国有像睡着了一样,安详,宁静。他穿戴整齐,年轻时喜欢的那件呢子大衣,包裹着他瘦削的身体,脚上穿着平时喜欢的那双平底皮鞋。
在病房的桌子上,摆放着老人的遗像,目光和蔼,慈祥。9点30分,一辆面包车来到吉大一院,将老人的遗体抬上车后,缓缓送至基础医学楼遗体库。郭金歌带上“中国红十字会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申请登记表”和老人的死亡证明,办理了交接手续。“这回,一切都遂了他的愿。”郭金歌说。
老师代表学医的学生 表达对老人的谢意和敬意
此前,在基础医学楼,人体解剖学系的姚老师和赵老师,放弃休假,一大早来到了这里。赵老师说:“老人的善举,有益于我国发展医学教育,提高医生技能,推动医学科学进步。”老人的遗体将主要针对培养医生,让学生们了解人体结构,血管神经和器官都要掌握,这是最基础的基础课,如果没有这样的教学,未来的医生在临床时将只能摸索进行。
吉林 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实验室主任苏略说,医学院的学生亲手解剖遗体,会增加他们对人体结构的了解,提高他们的临床经验。这样以后他们给病人看病,就会大大减少误诊和医疗事故的发生。医学院对遗体的需求量还是很大的,每年要在50具以上,但如果达不到这样的目标,针对学生就只能分组进行。从另一个层面来说,临床学生如果不做解剖,成为医生后也会受到许多水平方面的限制。
“非常感谢这位老人家。有这么高尚的情操,我代表医学生,向老人和他的家人表示崇高的敬意!”苏略说。
九死一生的戎马生涯
东北参军打到海南岛从辽沈战役到抗美援朝
“在我前边的战友们一排排地倒下。”在滕玉华的记忆里,父亲滕国有经常给她和两个哥哥讲述当年战场上九死一生的经历。
1945年9月,作为贫农的滕国有告别妻儿,在老家九台参军,开始了军旅生涯,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东北到海南岛,再到入朝作战,滕国有经历了无数次的生死考验。“我父亲读过3年书,属于有文化的兵,参军后一个星期就火速提为排长。”滕玉华说。
在向儿女们回忆战场生涯时,滕国有常说的是黑山狙击战时的威风的和入朝作战的残酷。
“梁兴初是我的老首长,我经常能够见到他。”滕国有对子女们说,1948年10月的黑山阻击战就是由梁兴初带领10纵打响的,该战役全歼国民党军“西进兵团”,标志辽沈战役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活捉了廖耀湘。在作战时,作为排长的滕国有带领战士们与全体参战官兵用血肉之躯堵在黑山,硬是没让廖耀湘的5个军闯过去。在战场上,滕国有曾经赤脚奔袭,以至于双脚留有伤疤。“我父亲是幸运的,除了脚上的伤疤外,没有其他的伤痕。”滕玉华说,这也是父亲经常说的,与牺牲的战友相比,他已经多得了很多很多。
20世纪50年代初,抗美援朝战役打响,已经升为连长的滕国有跟随梁兴初所辖部队赴朝作战。“抗美援朝战争太残酷了。”滕国有说。
在决定捐献遗体前,为了让儿女们同意,他一遍遍的说起死去的兄弟们。“你们都要同意,我还是那句话,我已经很幸运了。”滕国有坚持地说。
“激情燃烧的岁月”
二儿子10岁才见到父亲 石光荣式的家庭严字当头
抗美援朝结束后,滕国有到北京的一所军校学习,1955年被授予大尉军衔。
“我10岁的时候才见到父亲第一面。”滕国有的二儿子滕玉奎说,他出生在1945年,出生不久父亲就参军了。1954年左右,他和母亲、哥哥才在北京见到父亲。滕玉奎说,当他和哥哥看到穿着军装的父亲,哥俩感到特别地骄傲。
“在父亲参加部队的时候,我和母亲、哥哥在九台农村过得很苦。”滕玉奎说,尤其是在解放前,经常有还乡团和国民党军来逼问母亲,父亲的下落,有时候把母亲吊起来打。
和妻儿团聚后,滕国有尽力弥补家人。滕玉奎和哥哥在享受父爱的同时,也感到父亲的严厉。《激情燃烧的岁月》这部电视剧是滕玉奎最喜欢的影视剧,因为这部电视剧简直是他们家庭生活的再现。
哥俩淘气,免不了滕国有的一顿责打。“父亲戎马生涯,养成了要绝对服从命令的习惯。”滕玉奎说,儿女们也要听从他的“命令”。“后来,哥哥参军也是受到了父亲的影响。”滕玉奎说。
1955年,滕国有的小女儿滕玉华出生,滕玉华说,和哥哥们相比,父亲对女儿不是特别严厉,但在生活中从不溺爱。当年下乡的时候,父亲已转业到前郭县罐区农垦管理局担任领导干部,作为当时惟一生活在身边的女儿,可以不用下乡,但滕国有一再要求女儿下乡接受教育。“不能因为他是干部的子女就搞特殊,而且她还是军人的后代,更要下去锻炼。”
1956年,滕国有到大连一坦克部队担任技术处处长。1965年,滕国有转业到前郭县灌区农垦管理局工作。1983年,滕国有离休,享受副厅级待遇,后到 长春 市生活。
老人语录
“我得了这么多的病,把我的遗体解剖后好好研究研究,攻克这些病,让后人们不要再受病痛的折磨。”———滕国有曾对子女说。
“小郭,我不打针了,传达下去。别让孩子们为难。”———住院期间,由于护士经常很难找到血管,为不给医护人员添麻烦,滕国有说。
“这是党给我的待遇,你别想用一分钱。”———2015年,郭金歌生病,想从老人医药费上开些药,滕国有断然拒绝。
“共产党员就要不怕死,就要入朝作战。”———滕国有高烧昏迷时记忆起战争年代时说。
“现在的战争不能再靠人海战术了。”———滕国有看中央7套军事频道,关注军队现代化建设时说。
发布最后一条“军令”
作为老党员死后捐献遗体 妻子为他3天手制党旗
89岁的时候,滕国有患上了胃癌,经常呕血。妻子郭金歌说,“老首长”非常地坚强,在他口中经常说一句话:“不就是病吗,能有子弹、大炮厉害吗?”
郭金歌曾在一家敬老院工作过。“我看到过很多患重病的老人,但‘老首长’是我见到最能忍耐病痛的老人。”郭金歌说,和“老首长”生活10多来,从没有看到他为自己的病担忧过,在他的身上能够看到一名老兵、老共产党员对生死的豁达。
2013年,滕国有在《新文化报》看到关于遗体捐献的新闻。“等我死后,遗体也要捐献了。”滕国有说,医学事业是党的事业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作为一名老党员,应该起到带头作用。“我生前为了党的事业,我死后也要为了党。”
“当时我们是不同意的。”滕玉华说,“还是那句话,要服从‘命令’。”这是父亲的下达给他们最后的“军令”,容不得儿女有半点不执行。而且滕国有一再嘱咐家人,死后不搞任何告别仪式,别给党给组织添麻烦。
2013年5月4日,滕国有在《中国红十字会人体捐献志愿者登记表》上签上了字。“我死后别给我传什么‘装老’衣,给我盖上一面党旗就行。”老人说。“我们在《新文化报》上看到了一面党旗。”郭金歌说,“老首长”就让她按照报纸上党旗的样式手缝一面党旗。“我当时整整做了3天。”但“老首长”总是觉得党徽的尺寸不成正比,经过反复修改,老人才满意。
2015年1月份,滕国有又患上了肺癌,当年3月份入住吉大一院。住院前,滕国有一再嘱咐郭金歌把党旗带上。“我这回住院有可能就出不去了。记得我死后把党旗盖在我的身上。”滕国有说。
2016年4月4日,滕国有辞世,当党旗盖在这位老兵身上时,在场的人无不动容肃立。
在老人遗体捐献完成后,前郭县老干部局一行3人,代表前郭县委县政府驱车来到长春,向滕国有老人一家表达敬意和慰问。
其实,滕国有老人和新文化记者早就相识。2014年4月6日,本报接到郭金歌及家人的求助电话,当时的滕国有因为病痛,住进了省人民医院的重症监护室,持续高烧加上血小板几近于零所以向社会求助,可是血站一时难以提供O型的血小板,老人的生命危在旦夕。本报报道见诸报端后,包括众多退伍军人在内,各界爱心人士都伸出了援手,将老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当时,郭金歌受老人及热心人的影响,也签了捐献遗体申请表,“我觉得人活着,得体现自己的价值,他一点点的感染了我。”郭金歌说。
■捐献之后
或刻名于遗体捐献者纪念碑
长春市红十字会秘书长李锋华说:“当生命终结,为他人捐献自己的器官,或捐献自己的遗体,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希望老人崇高的品格能带动一批人,参与到遗体捐献中来,为医疗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长春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王大雷表示,在九龙源社会公墓,有一座遗体捐献者纪念碑,于2004年建成,且是东北地区第一座遗体捐献者纪念碑。目前,纪念碑上已经刻了57个名字。碑上的每个名字都代表着无私奉献的精神,红十字会每年在清明节前夕,都会在那里组织缅怀、纪念活动。“碑上的名字不分职业、不论年龄,但社会,医学界都始终会感念这些无私奉献的人,在医学道路上的引领。”
“老人的家属如果有意愿,我们也可以帮助联系,把他的名字刻到碑上。”王大雷说。 新文化记者 苏杭 唐奇
新闻回放: 2014年9月3日,本报报道了时年90岁的退伍老兵朱重华的故事,1945年,他在长春东站十委参军入伍。随着部队,一路打到海南岛。1955年,转业回长春。这些年来,他一直惦记着当年的战友,还在家人的陪同下赶赴海南寻找战友,并为牺牲的战友扫墓。
新文化讯(记者 邢阳) “老排长,我来看你了!”4日上午,一位操着浓重山东口音的老人来到乾安县烈士陵园,站在张龙亭烈士的墓碑前,肃穆而立。这位老人身穿老式的绿色军装,胸前挂满军功章,他就是朱重华老人,今年已经92岁高龄。
老排长当年借给他一块手表
朱重华,1945年参军入伍,从军10年,跟随部队从长春一路打到海南岛。5枚军功章是对他军旅生涯最大的褒奖。2015年,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他又获得了一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他的奖章由此变为6枚,对这些军功章,老人一直视如珍宝。
这次朱重华赶来祭奠的张龙亭是他入伍时的副排长,在1946年的一次战斗中牺牲。
朱重华参军时20岁,当时加入的是东北人民自治军吉黑纵队。由于身体好、年纪大,入伍后就当上了班长。他每天负责安排战士们站岗,张龙亭当时是他的副排长,看到他每天安排士兵站岗很辛苦,就将一块手表借给了他,好让他计算时间。“手表在当时可是个大件,很贵重,我一直很爱惜,总是揣在怀里。”朱重华说。
连续三年来祭奠老排长
在他参军3个月后,在扶余县首字井村(现前郭县红星牧场)的一次战斗中负重伤,腰被子弹打穿,只好暂时离开了部队,在医院和老乡家休养近两年。1948年,他的伤才痊愈,并赶到九台卡伦的六纵队炮连,“二次入伍”继续参加战斗。而他老部队的很多战友和老排长张龙亭都牺牲了。
朱重华戴着这块手表,参加过很多战役。可排长牺牲了,他不知道该到哪还表。一次偶然机会,他得知乾安县烈士陵园有一个叫张龙亭的烈士。朱重华让儿子开车送他去看看,真的在陵园找到了排长的名字。
今年清明节,老人不顾高龄,一直坚持要到乾安县烈士陵园去祭扫老排长张龙亭,这已经是第三次了。
想把纪念章给老排长“戴戴”
在张龙亭烈士墓前,朱重华缓缓地说:“老排长,我来看你了……去年,抗战胜利70年了,我把‘抗战胜利纪念章’带来了,老排长,你也‘戴戴’……”说着,朱重华慢慢摘下别在胸前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轻轻地放到了墓碑上……
放下纪念章,老人整了整衣襟,郑重地敬了一个军礼!
“九旬老兵赴海南寻战友”续
■相关新闻
全省公安消防部队深切缅怀消防英烈
新文化讯(记者 邢阳 通讯员 高茂龙) 清明节期间,全省公安消防部队组织官兵到革命烈士陵园、消防英烈墓地进行凭吊和祭奠,深切缅怀为祖国和人民英勇献身的消防英烈,表达对消防英烈的无尚敬意、寄托对逝去战友的无尽哀思。
4月1日、4日,白山市公安消防支队组织官兵分别来到长春市革命烈士陵园和临江市“四保临江”烈士陵园,缅怀消防英烈吴凯、张力文同志。2014年9月3日,白山市公安消防支队浑江区大队国安路中队政治指导员张力文、班长吴凯两名同志,在扑救白山市同利包装纸批发部火灾中不幸壮烈牺牲,献出年轻宝贵的生命。在两位牺牲战友的烈士墓前,战友们擦拭碑文,敬献鲜花,重温入党誓词,立志以他们为榜样,弘扬烈士精神、继承烈士遗志。
清明节期间,全省公安消防部队组成慰问团,怀着深厚的感情走访慰问广大消防英烈属,积极送温暖、献爱心,传递各级组织对消防英烈遗属的关爱与关心。
据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仅吉林省公安消防部队就先后有26名官兵在灭火救援战斗中英勇献身、壮烈牺牲,被追认革命烈士。
老地下工作者集体纪念先烈
新文化讯(记者 邢阳) 4日上午,在南湖公园的长春解放纪念碑前,来自社会各界的大中小学生、武警战士以及自发赶来的群众汇集于此,用献花、宣誓等仪式纪念为长春解放而逝去先烈。6名为长春解放做出贡献的老地下工作者也来到了现场。
87岁老人忆当年地下工作
杨秀森老人今年87岁,1947年参加革命工作时刚刚17岁,是长春学生运动的主要发起人之一。在学生运动中表现积极的杨秀森被引导他走上了革命道路。“那时候我们工作小组经常去搜集情报,如国民党驻军的口令、转移布防情况等。”杨秀森说。
杨秀森从事地下工作最危险的一次就是他从九台往长春送情报,同行的两人被土匪劫了。“其实就是绑架,土匪让他的战友回去送信,让人拿金条来赎。”杨秀森的老伴儿,83岁的王波回忆说,“那时候哪有什么金条,他趁着晚上土匪不备,逃了出来,继续执行送情报的任务。”在老伴儿口中这么危险的事,杨秀森却不觉得自己做了什么。
几位老地下工作者坐轮椅参加仪式
上午10点,纪念仪式正式开始。前来参加纪念仪式的有6名老地下工作者和数十名老地下工作者的后人。
92岁的李强老人,不顾家人的反对,执意脱下外套,露出了里面穿的当年的老式军装。因为年迈,前来参加仪式的6位老人都坐着轮椅。据了解,原计划还有几名老地下工作者前来参加纪念仪式,但他们都已90岁以上的高龄,因为身体原因未能参加,由他们的子女代为参加。
仪式开始时,长春市公安局两名民警迈着正步,向纪念碑敬献了花篮。李强代表所有的老地下工作者上前整理花篮,整理完花篮后,老人挺直腰板,庄严地敬了一个军礼。
随后,所有来参加纪念仪式的老地下工作者的后人,向前来参加纪念仪式的老人致敬后,逐一到纪念碑前鞠躬、献花。
长春健在的老地下工作者不超10位
92岁的李强老人作为出席此次活动的年龄最大的老地下工作者之一,他代表所有战友发言称:“我们几位幸运的还在,而我们那些老同志、老战友,他们有的没有看到长春的解放就牺牲了,有的是在长春解放后,因为各种原因离开了我们,但他们都是历史的功臣。”
老地下工作者后人冬冰多年来一直在研究长春市老地下工作者的资料,据他所知,目前长春市健在的老地下工作者不超10位,他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让老地下工作者们在有生之年团聚叙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