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乡”都过上小康生活才是全面小康

30.10.2015  08:18

  作者:宾 语

 

  “十三五”规划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任期内第一个完整的五年规划,是实现中国第一个百年梦想的最后一个五年规划,更是承接第一个“一百年目标”和第二个“一百年目标”的五年规划,所以,在酝酿“十三五”规划这一鸿篇巨制的重要节点上,十分密集地进行调研活动,既为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又在身体力行地践行着谋事要实、做人要实的“三严三实”作风。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习近平谋划“十三五”的足迹,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他对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关心与牵挂。他到过中国绝大部分最贫困的地区,花精力最多的就是扶贫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前往贫困地区调研考察,从地处太行山深处的特困村河北阜平县骆驼湾村、顾家台村,到甘肃渭源县元古堆村、东乡县布楞沟村,再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八洞村……

 

  据“学习中国”大数据平台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共调研考察了北京、上海、天津3个直辖市,河北、河南、广东、甘肃、海南、四川、湖北、辽宁、湖南、山东、福建、吉林、贵州、浙江、陕西、云南、江苏17个省,内蒙古、新疆两个自治区、一个澳门特别行政区。总计用81天进行了35次调研考察,去得最多的地方是北京市,达9次之多,河北、河南、福建、江苏四省都去过两次。如果从习近平担任国家副主席算起,他调研的足迹,已经遍及全国4个直辖市,23个省,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2015年10月27日学习中国)

 

  总书记之所以牵挂这些地方,源于他饮水思源的感恩情怀。贫困地区大多是革命老区。习近平多次说,“革命老区和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果不能让老区和老区人民过上小康生活,那小康社会就不能算是“全面”。中国要到2020年实现第一个百年梦想,如何让贫困地区、贫困群众摆脱贫困,拥抱小康,是难中之难,重中之重。

 

  正因为带着感恩情怀,习近平才能够像走亲戚一样摸进特困户家庭四壁黝黑的屋子里,看灶台,看粮缸;看望棚户区群众时摸火墙,坐炕头;坐在困难群众的炕上详细询问他们一年下来有多少收入,粮食够不够吃,过冬的棉被有没有,取暖的煤炭够不够烧,小孩上学远不远,看病方便不方便……正因为习总书记能真正的把贫困地区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他才能翻山过壑,走再远的路,只为听最真的话,摸最实的情;正因为他心里始终装着乡亲们,愿意拉着乡亲们的手听他们的家长里短,乡亲们才愿意把心里的话掏给他听,他才能准确把握群众的需求,有的放矢地解决好困难群众的生活问题,解决好乡亲们最希望和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调查了才有发言权,调查了才会意识到“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要脱贫致富,从根儿上还是要把教育抓好,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才能做出“国家的资金会向教育倾斜、向基础教育倾斜、向革命老区基础教育倾斜”的一系列针对老区、贫困地区的科学决策和切实可行的措施;调查了才能对症施治,才能做到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才能合理实施“四个一批”的扶贫攻坚行动计划: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

 

  习近平总书记在呼和浩特市儿童福利院看望残疾儿童时曾动情地说:有一颗感恩的心很重要,所有的人都要有感恩的心。总书记对革命老区和老区人民的情怀和对困难地区群众一以贯之的为民情怀,让我们相信,在把扶贫开发、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写进“十三五”规划的大背景下,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从政策、人才到资金等各个方面都会向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倾斜,通过超常举措,一定能在既定时间节点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与全国人民一道同步进入小康社会,实现中国第一个百年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