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见证中国行动力

15.03.2016  14:15

  世界更加清晰地看到,中国在生态建设领域的投入不是一时选择,而是自身发展哲学的升华连日来,中国两会会场的生态议题引起国际媒体的广泛关注。其中“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就今后五年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所作顶层设计,更是各方报道的热点。 

  梳理一段时间以来国际舆论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观察分析,两大视角十分突出。 一是关注中国推进绿色发展的“战略决心”。 例如,拉美社对今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的分析性报道指出,中国政府现在更重视环保问题,将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经济。巴西经济学家罗尼·林斯更是对媒体强调,“中国是全球治理环境污染最积极的国家之一”。 

   另一种视角则聚焦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各方面具体实践。 3月11日的记者会聚焦生态环境保护议题,彭博社、《纽约时报》、路透社等国际媒体纷纷就“土十条”、煤炭消费控制、环境保护税等具体政策议题发问。十八大以来,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政策性“投入”与“产出”双双加速,向来触觉灵敏的外媒对此自然也不会“失灵”。德国《柏林日报》日前点评称,环保依旧是中国两会的焦点,北京现在已显得更为稳健。 

  从全球视角来看,像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在城镇化、工业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能够在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取得目前的进步,在世界历史上也是少有的。三年多来,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积极作为,很大程度上以决策者和民众、政府和社会的良性互动为支撑。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系列论述, 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辩证回答了环境和发展的关系,表明中国决策者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和把握达到新的高度。 如今,绿色发展成为引领中国下一步发展的“五大理念”之一。世界由此更加清晰地看到,中国在生态建设领域的投入不是一时选择,而是自身发展哲学的升华。 

  广泛共识正在带来真正社会变革。环境问题从来就是一个发展问题。在今天的中国,谋求环境和经济平衡发展已经深入人心。近年来,中国两会关于生态议题的议案提案都占据相当比例,正是社会心理变化的最好例证。无论在哪个国家,社会共识都是极其珍贵的政治资源,力量的汇聚、行动的协同,都有赖于共识的形成。正是因为有了广泛的社会共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才呈现出了跨越性发展的势头。 

   生态文明建设不是单纯依靠市场的“自然摸索”,而是国家政治体制行动能力的展示。 人们看到,“土十条”在编制过程中,两年多时间修改50多稿,3次征求地方意见,5次征求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意见。决策程序如此严谨务实,正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在今天的世界,能否决策、决策是否科学有效,已经成为考验各国体制竞争力的一条重要标准。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因为人民存在广泛的需求,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必将继续快步走在路上。 

(责任编辑: 省环保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