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园区开展精准扶贫攻坚工作纪实

26.09.2016  09:36

兜底扶贫”到“全域增收”的生动实践

——绿园区开展精准扶贫攻坚工作纪实

  “政府的帮扶,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去年,绿园区合心镇哈达村村民李维宪突发脑梗塞,生活无法自理。其妻子患贫血症多年,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家里突遭变故,加之要负担15岁女儿的学费,让本不富裕的李维宪一家瞬间陷入窘境。今年,绿园区开展扶贫攻坚工作,经过3轮入户筛查收入来源后,李维宪一家被确认为贫困户,成为重点帮扶对象。区卫计局、区教育局等单位先后5次上门走访、慰问,提供义务巡诊和免费送药等服务,为其女儿减免相关学费,并帮助其妻子找到工作,从源头上解决收入问题,一家人的生活有了保障。

  在绿园区,像这样得到帮扶的不仅李维宪一家,而这一切的改变,得益于该区在扶贫攻坚工作中采取的新举措、新理念、新模式。

   精准识别 定制服务 不让一个贫困户掉队

  绿园区在扶贫攻坚工作中牢牢把握“精准”原则,按照“规划到村、帮扶到户、责任到人”的工作思路,落实扶贫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六个精准”要求。实际工作中,由区发改局牵头,从区民政局、区人社局、区农业局、区民生局抽调专人,会同各街道(乡镇),以“每百户”为责任单位逐户排查;从家庭人口、收入来源、致贫原因、住房状况、就业情况等方面,先后进行3轮精准识别,最后按照“贫困户申请、村民代表大会民主评议、村初选公示、村确认报告、镇审核公示、镇复审报告、区贫困户公告”的程序进行确认。

  除了对贫困户严格筛查核实外,绿园区还建立台账,根据贫困户具体情况实行“一户一策”,确保帮扶实效。目前,绿园区共有贫困户10户、贫困人口21人,分布在合心镇的哈达、于家、永跃三个贫困村。精准筛选贫困户让百姓心服口服,更有利于扶贫措施的推进。

   从输血到造血 产业扶贫助力全域增收

  脱贫不是终级目标,共同致富才是党委、政府和百姓的共同期待。绿园区注重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的转变,结合域内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产业发展优势,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合心镇积极挖掘村域内特色产业优势,集中精力、集中资金、集中资源,连片发展,形成规模,在永跃村重点发展以蔬菜、葡萄种植为主的棚室产业园区,在哈达村重点发展以蔬菜和西瓜种植为主的观光农业,在于家村重点发展特色蔬菜种植产业,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助力全域脱贫。

  坚持“扶贫先扶志”,积极帮助贫困户发展种养殖项目。永跃村党总支协调银行贷款,帮助吴金海搞肉牛养殖,年收入可达2万元;通过流转土地分红的方式,让村民张振武、祝家才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定期领取分红。哈达村党总支无偿帮助贫困户修建猪舍,并为其提供种猪,发展肉猪养殖业。

  绿园区坚持把扶贫攻坚任务纳入“十三五”规划,并将30项扶贫攻坚任务列入幸福绿园建设行动计划,实施挂图作业。结合贫困人口少但自救能力差的区域特点,坚持“扶贫攻坚与促进域内群众致富增收”两轮驱动、统筹兼顾原则,逐步构建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的扶贫增收工作新格局,由送钱、送物到扶产业、送技术,由单家独户“输血”到全盘“造血”的脱贫新路,如今,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朝着脱贫致富之路阔步向前,获得感十足。

   “3+3+3”工作模式 打出扶贫攻坚组合拳

  实施“3+3+3”扶贫增收工作模式,可谓绿园区扶贫工作的又一大创新。“3+3+3”,即由区、镇、村三级党委书记作为扶贫增收第一责任人,三级行政主管作为第一推进人,30个副区级以上领导和30个行政部门作为具体攻坚主体,强化协同协作,形成扶贫攻坚合力,实现扶贫增收网格化管理和包保全覆盖。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绿园区结合2016年“两委”换届工作,注重选好“项目支书”“致富支书”“脱贫支书”,提升贫困村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能力。特别是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合心镇党委实行领导包村、党员包户,每个贫困户至少有一名镇村党员干部进行结对帮扶。村党支部积极协调修路资金、联系销售渠道、协调企业为贫困户捐赠生产物资、为贫困户办理低保、帮助解决就业问题等,共解决生产生活问题20余件。自上而下的工作组合拳,有效激发了贫困村和贫困人口自我脱贫的内生动力。

  预计到今年年底,绿园区3个贫困村将按时摘帽,7户贫困户将实现脱贫,明年上半年全面完成脱贫工作任务。(记者 王菁菁)

(责任编辑:唐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