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园:以“乘法效应”托起经济新版图
由长客股份公司制造的CRH5型动车组履职兰新线。 (绿园区委宣传部提供)
“这种可降解塑料袋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环保型产品之一,在全省已占有80%的市场份额。”——吉林省弗迪奈仕生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去年10月落户绿园经济开发区,短短几个月过后,产值就达5000万元,预计今年产值可超过2亿元。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异军突起……绿园经济版图不断注入新内容,开始了新一轮蝶变。
“要以‘加减乘除’的新思维,特别是要善用‘乘法’,以创新驱动引领绿园在全省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战略实践中,实现一次脱胎换骨的转身。”在近日召开的绿园区开发区转型升级工作推进会上,该区提出,要推动开发区转型升级,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到2020年,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要超过全区平均水平,力争用5年时间实现翻番。
突出“乘法”促开发区转型升级
从2003年6月建立第一个省级开发区——绿园经济开发区至今,绿园区已建有4个开发区,入驻企业达350家,形成轨道客车、汽车配套和农产品加工三大优势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相生相息的产业格局,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区占比均达到65%以上。
新常态下,开发区的产业集聚效应如何再加强?服务业配套水平如何提升?各产业间如何协调与融合发展?
“我们认为,加快创新步伐,向‘乘法’要效应、要发展,是开发区转型与升级的唯一选择。”绿园区政府负责人介绍说。经过半年多时间的深入调研,绿园区厘清了新常态下开发区转型升级的路径设想,围绕规划摆布、项目建设、土地利用和服务管理等方面工作,树立新理念、新思路,一环扣一环实施创新,下大力气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优化产业结构、推动转型升级。
——绿园经济开发区力争用5年时间使服务业营业收入占比提高到20%,依托国家轨道客车系统集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技术平台,强化研发平台创新;
——西新工业集中区持续增加工业实体新上项目,抓好一汽四环备品科技有限公司车用润滑油等17个总投资30亿元的汽车配套项目建设工作;
——皓月清真产业园区紧盯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制药产业,上海(长春)帕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目前已在园区完成注册,实现了医药、食品、皮革加工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全力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集群;
——西部新城抓好基础设施配套,为永泰城、浩隆五星级酒店、新城控股摩天星城MALL落位创造条件,形成高端服务业产业集群。
与此同时,绿园区高度重视项目质量和土地利用率,出台了《新引进工业投资项目管理办法》,严格保证项目的投资强度和土地利用率,确保落位开发区的每一个项目都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为全面释放开发区的发展活力,绿园区进一步完善开发区财政管理体制,增强开发区的经营意识,使之甘当“企业保姆”,切实提升开发区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做好‘工业增量 ’这篇大文章,就是要抓住‘两车配套’这个牛鼻子,以新增项目进一步壮大主导产业的优势。”绿园区负责人表示,这既是绿园近年来发展经济的经验,也是今后持之以恒的追求。
53户配套企业,300亿元年产值,如此规模的轨道客车制造产业,不仅是绿园经济最鲜明的工业符号,也使绿园经济开发区成为轨道客车配套企业向往的栖身之所。
围绕创新做“乘法”,绿园区不仅抓增量、重质量,还在多产业深度融合上做文章。绿园经济开发区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他们将立足于工业和服务业“双拉动”战略,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以招商为例,重点围绕“两车配套”进行招商选商,同时还将引进落位一批为轨道客车产业配套的物流服务业、商贸服务业和金融服务业。目前,新誉、克诺尔等配套服务企业纷纷入驻园区。围绕年产值突破百亿元的高铁四级修、五级修项目,着力引进西门子中国公司等国际知名企业落户开发区。
长春海吉星农产品物流中心、中国(长春)同鑫国际食品交易中心、绿园区合心镇省级特色城镇化建设示范镇……这些在建或规划中的经济项目体现了绿园区一手抓“增量”、一手抓“融合”的工作理念。据悉,今年该区最大的现代服务业项目——长春新城吾悦广场已经破土动工,该项目计划总投资30亿元,建成后将填补绿园区没有城市商业综合体的空白。
释放“无中生有、有中生新”的新活力
以玉米芯、啤酒糟等农副产品为培养基生产食用菌,雪国舞茸(长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是专门从事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和销售的企业,每天仅金针菇就生产20吨,2014年实现产值3600万元。这对于地处黄金玉米带的吉林省来说,可谓变废为宝,实现创新与节能的共赢。
雪国舞茸的落户,不只是绿园增添了一户企业,更重要的是在绿园经济版图上填补了一个产业的空白。如今,该企业又以“药用价值可与松茸媲美”、高附加值农产品的食药兼用菌——“灰树花”的投产,为绿园“无中生有、有中生新”的发展实践,提供一个成功范例。
“为精深农业和循环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是撬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支点。”绿园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新常态下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体系建设,只有靠创新驱动,才能确保引擎的动力生生不息。
在绿园区,“无中生有、有中生新”的探索,不只体现在现代农业领域,而是渗透于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
据介绍,目前绿园区正积极推进“长客”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协调联动,在高速动车应用、系统集成等多领域、多学科开展高精尖课题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一方面,围绕全国高速铁路发展规划调整的机遇,建设好国家工程试验中心项目;另一方面,借助研奥电器、中研公司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提升中小企业自主研发与创新创造能力,支持希尔工贸等3户已经在“新三板”上市的企业完成资产融合,在“创业板”上市。
产业创新、科技创新、企业创新……如今,绿园大地创新音符同频共振,奏响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最强音。 (通讯员 董 岩 记者 王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