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信心】行稳致远 实现经济持续发展

09.12.2016  06:35

  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中国经济在新常态下,顶住下行压力,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引领,以结构性改革为重点,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关键一年。开局之年经济运行是否顺畅,将关系到整个“十三五”时期的经济发展,也必然影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否如期实现。从2016年初以来经济运行的表现看,在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下,尽管面临诸多风险与挑战,但中国经济稳中向好的趋势明显,有望实现全年经济发展目标,为今后的经济发展开了好头。

  开局良好,得益于中央实施了积极有为的宏观调控政策,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在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与以往宏观调控不同的是,新常态下,宏观调控体现了“区间+定向+相机”的特色,使中国经济在稳增长、调结构、控风险中稳步前行。

  在区间调控方面,不再单纯地盯住单一的经济增速,而是关注合理区间内的变动。比如,2016年经济增速目标设在6.5%-7%的区间。只要守住了增长、就业的“下限”,控制好通胀的“上限”,就达到了宏观调控的目的,避免拘泥于单一目标而不得不实施“大水漫灌”式刺激经济的旧做法。有了这样的合理区间,就可以为抓住经济领域中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更多地依靠市场力量,为着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更大的弹性空间。

  在定向调控方面,着眼于加快经济结构的优化,实现精准发力,补齐经济发展中的短板。2016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之年,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无疑是“重头戏”。目前来看,“三去一降一补”初见成效,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传统产业的产能过剩,实现了优质资源向有利于提质增效的产业部门的转移,改善了经济发展的质量。在存量调整的同时,定向调控也聚焦于推动创新驱动战略。通过简政放权、减税降负以及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带动了以“双创”为代表的创新活动蓬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等高附加值产业快速发展,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正逐渐形成,创新驱动替代要素驱动、投资驱动的经济发展新常态正稳步显现。

  在相机调控方面,立足于及时预调微调,坚守住经济运行的底线。国内外市场的波动,如果不加以密切关注并及时采取措施,很容易就会形成蝴蝶效应,冲击到经济的稳定发展。中国经济正稳中向好,不可否认也存在风险与挑战,因此,防微杜渐,及时、灵活的相机调控,可以稳定市场预期,能够为区间调控和定向调控营造适宜的政策环境。今年以来,对股市、房市、地方债务等经济风险重点领域,及时采取相应对策,将风险控制在一定限度内,就充分体现了相机调控的要义,防止了经济运行大起大落。

  2016年,面对外需持续低迷、内部长期积累的矛盾亟待消解以及新旧动能需接续转换的局面,在积极有为的宏观调控政策引导下,中国经济正出现可喜的变化,正行稳致远。这样的经济表现,也为我们向世界提供推动全球经济恢复性增长的中国方案做了强有力的注解。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进展,使我们正在从全球经济治理的积极的参与者向积极的协调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转变,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格局发生潜移默化的质变。

  从杭州G20峰会到乌镇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从金砖国家峰会再到亚太经合组织峰会,每每都会发出中国声音,唱响中国旋律。在这背后,深刻反映了中国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的现实,是中国自信的具体展示。不但如此,亚投行、一带一路构想、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以及亚太自贸区建设等多边或双边经济合作正稳步推进,正逐渐产生效果。这是“共赢”的解决方案。一方面,以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素材向世界贡献中国方案,推动全球经济恢复性增长;另一方面,以全球经济发展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让中国经济内外需并重,实现发展动能多元化。

  尽管2016年中国经济有可圈可点的积极变化,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短时间内还未得到根本性解决,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还有待于具体落实。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重大改革措施,既需要按照既定的蓝图全力推进,也需要充分调动各方面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改革措施的落地率。同时,也必须注意到,各国贸易保持主义正在抬头,一股逆全球化的浪潮正在滋生蔓延,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不确定性有增无减。面对此种情形,我们要及早谋篇布局,做好腹案,通过全方位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为中国经济发展打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风物长宜放眼量。尽管压力犹在,但中国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等进程正在路上,这将为中国经济发展释放巨大的潜能,再加上庞大的内需市场和日渐扩大的外需市场,足可支撑起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特别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引领下,以改革破解经济发展难题,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改革红利将为中国经济增添新的动能。由此,今年以至整个“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良好大局值得可期。对此,我们应抱有坚定的信心。(张德勇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