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及服装商品市场存在的突出 问题及监管对策建议
纺织品及服装商品市场存在的突出 问题及监管对策建议
吉林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纺织品及服装是与百姓戚戚相关的重要商品,也是工商部门开展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的重点商品之一。但由于纺织品及服装也与其他商品一样具有复杂、多样的质量特性,以致媒体曝光及消费者的投诉事件时有发生,执法部门经商品质量监测而发现的重复性问题也屡查屡有,总体质量状况不容乐观。为此,充分认识其问题的现状与成因,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克服是当前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加强纺织品及服装商品监管工作中须探讨的课题之一。
一、纺织品及服装商品市场存在的问题
根据我市工商部门日常市场巡查、商品质量监测以及相关专项整治情况来看,目前纺织品及服装市场的突出问题主要体现以下三方面:
(一)使用说明不符合法定要求现象较为普遍。“使用说明”是用于识别产品及其质量、体现产品特征、反映产品特殊性能,向消费者传达如何正确、安全使用产品的信息工具,是产品的组成部分之一。根据国家强制性标准《消费品使用说明纺织品和服装使用说明》(GB5296.4-1998)的规定,凡在中国大陆生产销售的纺织品和服装商品均须具有使用说明,且所标注的厂名厂址、产品名称、规格型号、纤维成分和含量、洗涤方法、采用执行标准、产品等级以及检验合格证明等内容还应符合规范要求。但在我们商品市场检查中发现,为数不少纺织品及服装商品的使用说明却不同程度上存在内容不全、形式不对、信息不准等问题。
(二)内在质量问题屡查屡有。色牢度、起毛起球及顶破强力项目是影响纺织品及服装内在质量的重要因素。色牢度不合格,除了影响产品美观外更重要的是对人身造成伤害;抗起毛起球性能是衡量毛织物内在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顶破强力是直接反映针织品在受外力顶压作用变形和破裂时的耐用性指标。从我局及外省市工商部门在纺织品及服装商品质量监测结果看,上述问题较为突出。
(三) 纺织品及服装商品经营存在的其它违法行为已成监管难题,具体是:
一是服装吊牌存在涂改痕迹或另外加贴的问题。服装吊牌上的货号是服装重要的“身份”标记。一般来讲,正规厂家的服装吊牌非常精致,颜色一致,字迹清晰。但在实际商品流通中有一定数量的服装商品吊牌颜色不一致,字迹模糊或存在明显涂改、另外加贴痕迹,这一现象在我市的一些大型超市、综合商场所流通的商品中凸显的更加突出。精致的服装吊牌不代表商品没问题。但经涂改或另外加贴吊牌的商品大都存在着“傍名牌”、虚假标注商品价格或其它违法行为等问题。
二是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对商品的质量、制作成份(纤维成分和含量所标注的内容不相符)等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问题。据了解:我国尚未出台相关“竹纤维”的国家或行业标准以及规范用语。但在我们日常市场检查中会经常发现一些商品在商品包装上声称 “竹炭纤维”“羽丝绒”等术语;有的在床上用品的包装上还标称“防蛀”等用语,但却不能提供合法、有效的检验证明或其它证明,明显具有引人误解的故意,给消费者在选购纺织品及服装商品时造成一定误导。
三是伪造产地,商标侵权等欺诈问题。根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欺诈消费者行为处罚办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欺诈消费者行为是指经营者在提供商品(以下所称商品包括服务)或者服务中,采取虚假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欺骗、误导消费者,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行为。我们通过检查发现,纺织品及服装商品市场采取虚假标注产地或者仿冒他人注册商标等其他不正当手段欺骗、误导消费者的问题较为突出。如:未经权利人许可使用纯羊毛标志、天然纤维产品等标志,这些标志均为证明商标或普通商标,不仅损害了注册商标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也造成相关公众混淆,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二、纺织品服装商品市场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造成纺织品及服装商品市场问题的因素有许多,总体可归结以下几点:
(一)生产环节的问题。一是纺织品及服装生产企业对相关国家、行业标准的规定理解不够透彻,在原料采购时没有实施有效质量控管,从而造成产品质量存在问题隐患;二是委托生产产品在纺织品及服装中占有一定份额,一些经营者,包括品牌产品企业对委托加工产品缺少严格质量控制措施,甚至产品在流通前也没有按照法定要求进行检验,从而导致一些产品质量不过关或产品声称与实际不符;三是服装行业准入门槛低,市场竞争有比较激烈,有些中小型企业出于利益的驱动,违背诚实信用及市场交易准则,唯利是图地生产销售不符合法定要求的商品。
(二)销售环节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三十三条规定:“销售者应建立并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验明产品合格证明和其他标识。”具体明确了销售者在产品质量的法律责任。但从实际执行看,多数经营者不知晓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内容,也不能从商品质量把关角度进行进货查验,并明显出现一些大型超市所销售的商品质量不如综合商场,综合商场所销售的商品质量不如专业门店“怪态”。究其原因,还是责任意识淡薄在作祟。据了解,目前大型超市、综合商场的商品销售大都以扣点联销方式运作,其考虑的多是销售金额和销售量,而商品质量的保障均由厂商负责,也就是说工商部门尽管多次进行商品质量的检查并对其严重的违法行为予以处罚,但实际买单的不是大型超市或综合商场,却常常是供应厂商,由此商品质量问题没有引起这些特定市场经营主体的足够重视,难免在商品质量上会存在屡打屡犯的现象。
(三)监管执法方面的问题。一是相关法律法规滞后。现行之有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是2000年9月修订实施的。随着社会经济以及市场业态的发展和变化,以使该法律所规制的一些行为不太适应新时期纺织品及服装管理规范的要求。鉴于此,国家工商总局拟写了《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督管理条例》并报请国务院批准,但事过多年,该法规尚未出台,我们在纺织品及服装质量监管执法中所面临的疑难问题依然迟迟得不到破解;二是纺织品及服装产品没有相应标准、标准不统一或标准越改越宽问题,如《消费者使用说明、纺织品和服装使用说明》(GB5296.4)就存在越改越松的问题,已影响了工商部门正常的商品质量监管工作;三是监管干部专业知识匮乏。商品质量监管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管理工作。但是,目前有些专项整治工作在部署安排上还存在针对性差、操作性不强的问题,并且各地工商部门的相关业务培训和指导也跟进不够,由此,面对新时期商品质量监管执法的要求,有些执法干部感到无所适从,极大影响了纺织品及服装等商品质量监管效能的发挥;四是由于人力、物力以及资金所限,目前工商监管部门的检查,包括商品质量监测多以抽查为主,检查涉及的范围及品类存在监管“死角”,以使个别纺织品服装经营者因存侥幸心理而频陷“质量门”。
(四)消费者缺乏相关商品知识以及自我防卫意识问题。近些年来,我们虽然通过现场讲解、媒体讲座等方法对消费者进行了理性消费教育和引导。但面对品类繁杂、变化多样的流通业态,我们这些教育和引导还显得乏力和不足。以使一些消费者由于缺乏相应的商品知识,经不住经销者狂轰烂炸式的广告宣传或那些低廉价格商品的诱惑而被动选购,在不同程度上为假冒伪劣纺织品及服装商品营造了生存空间。
三、完善纺织品服装商品市场监管建议
加强流通领域纺织品服装商品市场监管,我们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予以改进和提高:
(一)加大商品质量监测监管力度,始终保持对商品质量监管的高压态势。纺织品服装商品质量的重心是内在质量问题。为此,依靠科技手段,加强商品质量监测无疑是更有效、更权威的监管手段。加强这方面工作要把握两点:一是把握好国家工商总局新修订的《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测办法》的有关实施主体、操作程序的一些变化,严格商品质量检测的规范性;二是坚持“监测一种商品,查处一批案件,教育一批企业,规范一个行业”的原则,改变传统商品质量抽样模式,采用《商品质量监督抽样检验程序 具有先验质量信息的情形》(GB/T 28863-2012)抽样标准开展监测工作,并注意抓好《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测方案》的制定以及后期处理工作,不断提高商品质量监测工作效能。
(二)加强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执法干部的商品现场检查能力。工商部门对流通领域商品的检查的根本目的,就是从合格商品中发现不合格。当前,我们要在工商部门职能转变的新形势下,采取举办角色培训、老新帮带、等多种形式,着重培养基层执法人员商品现场检查能力。就纺织品、服装商品来说,当务之急是研究所涉及的包括商品标准、检查问题的法律适用等相关问题,以使我们专项整治和日常检查工作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发挥行业自律作用,督促经营者把好进货关。纺织品服装商品的混乱现状,究其根源,是生产经营者没有从自身树立消费者需求至上的观念。这就需要我们严格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及《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督促和引导其建立承诺制度和自查机制,切实履行进货查验、索证索票义务和责任,把好商品质量进货关。做好此项工作应把握三个关键点:一是要充分利用行政指导的工作方式方法,根据辖区商品质量状况及发现的突出问题,重点对市场开办方、出租柜台的租赁者以及展销会的举办者采取行政约谈等手段进行规范;对不履行经营自律责任进行商品查验或屡教不改经营不合格商品的经营者要采取果断措施从严处理;二是要搞好经营者相关经营自律培训。培训不在多,在精。要能全面了解各时期、各阶段商品经营业态状况,知悉经营者经营需求,采取适用、有效方法强化经营自律方面教育,不断提高他们商品质量自控能力;三是要切实发挥新闻媒介的作用,采取曝光质量违法行为和宣扬诚信经营典型并用方法,促进经营者诚信,合法和规范经营。
(四) 加强消费的教育和宣传,积极引导消费者利用自身掌握的知识,对纺织品和服装的使用说明和相关质量证明材料进行自我“检验”,对销售不符合标准规定的纺织品和服装的违法行为,予以举报、索赔,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逼迫”生产经营者在纺织品服装商品生产销售中不断加强和改进质量方面的薄弱环节,共同促进我国纺织品和服装产业朝着更加规范,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