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万“红利”:“大米品牌建设”给稻农发个大“红包”
1月24日,长春市九台红光水稻农机化生产专业合作社将350万元现金发放给以土地入股的农民。2016年,红光村通过土地整村流转、集约经营,农民实现增收900多万元。村民们都说,这是村企共建给村民带来的收益,也是长春大米品牌建设给红光村带来的收获。
土地集约经营农民增收900万元
当日9时30分,九台区龙嘉镇红光村村部院内响起了热闹的鞭炮声,银行的押运车缓缓驶入,将356.7万元现金送到村部。在红光社会主义新农村年终分红大会上,村民们按照入股的土地面积分得不同数额的现金分红。67岁的金顺爱以8亩水田入股,今年拿到11.2万元的“分红”后,笑得合不拢嘴。28岁的胡伟,以自家的水田入股后,又在合作社做看水员,每年工资4万元左右。去年,因为他管理的水田生产的大米质量好,产量高,还得到2万多元的优秀员工奖励。胡伟说,这一年轻轻松松就能挣10万块钱。
吉林省林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老板徐瑞东称,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土地集约经营节约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种植质量,再加上这几年随着长春市大力推进大米品牌建设工作,合作社生产的“水清清”牌大米在北、上、广、深等地销售火爆,价格一涨再涨。合作社效益好,农民的分红也越来越多,小日子也越过越好。
红光村党支部徐书记粗略算了一下,单规模经营这一块,农民每年增收可达900万元。
供给侧改革助力大米品牌建设
红光村地处九台区龙嘉镇东北部,是一个朝鲜族村,主导产业为绿色优质水稻种植和劳务经济,全村人口1076人,其中900多人常年在外打工,村子里仅剩下一些老年人,土地闲置、收益低。2008年末,该村进行土地集体流转,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并渐渐实现全程机械化。
2014年以来,长春市大力推进长春大米品牌建设,近三年来,政府带着大米企业行走北京、上海、深圳等全国20多座城市。长春市九台红光水稻农机化生产专业合作社抓住机遇,从供给侧改革入手,瞄准南方中高端大米市场,主打绿色有机水稻种植,其生产的水清清牌大米凭借着好的品质,跻身名品行列,成为长春大米的代表品牌之一,不仅销量增加了,价格也涨了不少,受益的不仅是企业,稻农也跟着受益。
以土地入股合作社挣的钱是自己种地的几倍甚至十几倍。农民得了实惠,越来越多的农民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因为土地进一步集约,目前,合作社已经实现品种统一、种植时间统一、田间管理统一、供水供肥统一、加工环节统一、物流环节统一,产品从品种选育、种植、加工、储藏、运输实现全程可追溯闭环。
长春市粮食局副局长李北牧说:“长春大米品牌建设,就是要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希望越来越多的稻农像红光村的村民一样,每年坐分品牌建设的红利。”
村企共建红光村成了新农村建设样板
农民刘永利从2008年开始跟着合作社干,如今,已在九台区买了楼房,又给儿子买了轿车。刘永利说,入股合作社不仅可以分红,自己还可以来合作社打工,不仅挣一份打工钱,合作社每年给种地状元们的奖金就达20多万元。95岁的申南伊已经走不动路了,因为以土地入股合作社,每年都会得到分红。2016年,合作社的工作人员将近2万元收入送到他的家里。
农业要美,农民要富,农村要强。稻农腰包鼓了,生活水平也是节节攀升,也极大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如今走进红光村,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番如诗如画般的景象:柏油路、水泥路环村而抱;13层的住宅楼高高耸立,老年公寓温馨舒适,街道商铺繁华热闹,学校、卫生院、燃气站、休闲娱乐活动场所等样样俱全,农民们过上了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九台区副区长李树国将大红包发放到农民代表手中时表示,九台区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工作,多措并举发展新农业,培育新农民,建设新农村,红光村与林江农业的合作,成功打造出“政府扶持村企共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样板,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生活环境,提高了村民收入。同时农村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又充分调动了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实现了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