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强化”诠释精准扶贫——来自我省西部贫困县双辽的报道
“强化组织领导,强化精准识贫,强化包保帮扶,强化督导考核”——“四个强化”道出了我省西部贫困县双辽市扶贫攻坚战的鲜明特色,也得到了当地百姓的广泛认可。按照双辽市委、市政府当初设计的扶贫蓝图,“笑脸是底线、脱贫是目标”,双辽市目前已基本达到“底线”,正大踏步向着脱贫目标迈进。
强化组织领导——层层签订责任书,层层传导压力
“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从上到下都要全力以赴。”在双辽市脱贫攻坚战启动大会上,市委书记侯川的态度非常坚定。双辽市委要求“第一责任人”层层签订责任书。于是,市、乡两级党政主要负责人作为脱贫攻坚第一责任人,层层落实责任,将工作目标和任务细化到人头,由此形成巨大压力并层层传导下去。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市领导包片主抓、乡镇领导直接抓、村组干部具体抓、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精细抓的合力攻坚格局。
“强化组织领导”,又是动态体现的。有这样一组数字:截至目前,双辽市共召开扶贫专题市委常委会4次、专题政府常务会3次、推进会10次。每次会议,都对前一次会议决定的落实情况进行核查,并有针对性地作出具体部署。
有这样一组镜头:2016年6月15日,在双辽市第九次推进会议上,市委书记侯川针对脱贫攻坚中出现的新情况,提出“六个强化”,即强化工作考核,强化能人带动,强化宣传引领,强化协调指导,强化资金管理,强化项目推进。
推进会的第二天,即6月16日,侯川一行便来到五一村和永加村这两个贫困村,现场了解并研究扶贫事项,对修路、建房、光伏发电、贫困户贷款等重点工作进行调度。
有这样一个“警示”:在较早的一次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与会者以问题为导向,将看到的听到的、本地的外地的扶贫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汇集起来,作出思考——为什么年年帮扶、年年救济,有的贫困户还依旧躺在贫困的档案里?为什么一些扶贫项目雷声大雨点小,有的拖成了“凉拌菜”,有的中途夭折?与会者达成共识,管一时不如管长远,产业扶贫才是“永久牌”;扶贫一定先扶志,什么时候贫困户由“要我干”变成“我要干”,脱贫攻坚才是真正见亮了。
会议确定了一系列“立足长远拔穷根”项目:农业结构向经济作物方向调整项目、土地治理项目、旱改水项目、棚膜经济项目,等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建载体托举产业化”项目,即成立双辽市金太阳光伏发电有限公司,按照“统一建站、统一管理、统一分配”的经营模式,在贫困村建设光伏电站47座,总投资1.2亿元,年发电2325万度,年纯收入550万元,可使3000个贫困户每年分红1800元以上。目前,21个村主体工程已完成,年内即可并网发电。这是一个“整体升级、永续致富”的项目。
精准扶贫的前提是精准识贫。双辽市严格按照“两公示一公告”程序,推行“一进、二看、三议、四评、五定、六公开”六步工作法,即由驻村包保干部进村入户看住房,看生活状态,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和村委会委员审议,村民代表投票表决,乡镇街及扶贫办审定,以张榜公布方式向社会公示。六步工作法使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进一步凿实。
双辽市还开展了建档立卡“回头看”活动,有效挤掉“水分”,做到符合标准的一户不落,不符合标准的一户不进。
永加乡永加村的李老汉家,门口贴有一张认定表,上面详细地记录着他家今年的种植养殖情况和年收入状况,还有包保他家的干部照片和联系电话。李老汉说:“以前我总是稀里糊涂的,干一大年不知道是挣是赔。现在包保干部帮我们算账,一笔一笔算得可细了。我也搞清楚了和别人比,我现在还是穷,但很快就能升到中等偏上了!”
强化包保帮扶——省市县乡多级入户,“七个一”覆盖贫困户
包保帮扶,双辽市严格做到“七个一”:填好一张《贫困户入户调查分析表》,送给贫困户一个《党员干部包户连心卡》,做出一份《包保贫困户承诺书》,制定一个帮扶计划,建立一本帮扶台账,记好一本《包保帮扶纪实》,张贴一份《精准扶贫责任认定表》。
全市18个乡镇街的190个村,都有包保责任人“一对一”帮扶,列出“脱贫清单”,挂出作战图,落实脱贫措施;全市47个建档立卡贫困村,都有产业脱贫项目。这些产业项目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投资少、见效快、风险低,量身定策,因户施策。
省市县乡多级包保到户。包保帮扶双辽贫困户的,可谓上通下联:总计有136个省市县部门,38名省市县级领导,3723名党员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家包保,还有66名下派“第一书记”专职负责。
38名省市县包保领导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
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高广滨到五一村现场办公,落实了700公顷中低产田改造和21公里路网建设项目;省政府党组成员王化文为孟益村协调落实300万元整村推进项目,并协调投资600万元建设标准地瓜储藏窖,解决农户发展地瓜产业的瓶颈问题;四平市委书记赵晓君多次到永加村,帮助村里制定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水利设施等5个方面的规划;双辽市委书记侯川、市长王忠源统筹协调落实高标准农田、旅游扶贫、美丽乡村等项目,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
190支驻村工作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省司法厅进驻五一村,建村部和文化广场,开办法律服务站和司法援助中心,引进远程医疗会诊项目;四平市检察院驻红岗村工作队筹资1200万元,建村小学,打抗旱井,修水泥路,改造危房,调整种植业结构;四平经合局驻宝山村工作队筹集资金建起科技文化信息中心、医疗卫生中心和居家养老中心,上马花生脱壳厂和光伏发电项目……
66名第一书记既抓党建,又抓攻坚:由双辽市委组织部下派的巨宝村第一书记张云生,既完善了村“三会一课”制度,又协调资金完成了一系列项目,让巨宝村从内到外换了样;由省委组织部下派的三合村第一书记赵永新,挨家挨户走访,筹集资金修村路、建村部,还落实了7000亩中低产田改造项目。
强化督导考核——评估结果纳入年度绩效,工作不到位、群众不满意的严肃问责
督导考核是抓手,也是推手。双辽市实行脱贫攻坚工作全程考核监督。制定出台了《市直部门脱贫攻坚工作成效考核管理办法》《脱贫攻坚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管理办法》《乡镇街村脱贫攻坚工作成效考核管理办法》等措施;组成4个考核督导组,分别由县级领导任组长,重点督导检查扶贫资金使用与管理、扶贫项目落实、精准到户具体措施等,切实做到考评、督导、管理常态化;将评估结果纳入年度工作绩效,对工作不到位、措施不得力、群众不满意的,严肃问责。
资金管理是脱贫攻坚的关键。双辽市防患于未然,将制度和纪律挺在前面,建立起“启动扶贫项目、资金逐级报审”程序,所有扶贫项目都由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集体表决;严把资金使用关,制定出台了《双辽市扶贫资金使用管理办法》,集中向贫困村投放,形成多部门项目资金整合、捆绑使用的新格局;严把后期监管关,实行县级包保领导牵头抓总、扶贫办定期巡查、乡镇街统筹管理的“三级监管制度”,将监管责任落实到具体人,明确职责范围和问责机制,保证项目的实效性和持久性。
教育扶智是脱贫攻坚的治本工程。双辽市下决心解决贫困学生就学难题,为此加大了督导考核力度。今年,双辽为861名贫困户子女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677万元;贫困户子女考入本地高中及进入幼儿园的,全部免除学杂费,并给予生活补助;贫困户子女考入市职业中专的全部免费;投入100余万元给33个贫困村小学装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医疗救助是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双辽市加快对医疗救助的督导考核,组建21支巡回医疗队,为25495名贫困人口建立健康档案,开通贫困群众就医绿色通道,参合贫困户在二级医疗机构住院治疗发生费用,在农合报销后,医疗机构再减免20%。
保障兜底是脱贫攻坚最后一道防线。双辽市提升保障兜底政策透明度和实效性,县、乡、村各级联动,对政策性保证兜底户进行大排查、大走访,确保底数清、效果实、措施真。
对以上各项工作,考核督导组逐项严格检查督促,目前已全部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