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发力 决胜扶贫攻坚战

19.09.2016  20:31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只看先进地区和富裕人群,更要看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这就需要在扶贫攻坚中做到扶真贫、真扶贫。

      辽源共有43个贫困村,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13332户、28001人。在推进脱贫扶贫精准化上,我市不断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建立健全高效工作推进体系,在建设扶贫项目、发展扶贫产业、强化包扶责任、落实保障措施等方面精准发力,确保扶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

      精扶产业项目致富

      产业扶贫是扶贫攻坚的治本之策。辽源市把发展扶贫产业作为重中之重,针对贫困村的实际,因地制宜建立各具特色和优势的产业扶贫项目,通过培育发展带富产业,壮大贫困村集体经济,加快贫困户脱贫步伐。

      发展村集体经济对贫困村来说非常重要。辽源市通过在有条件的贫困村建立企业性质的特色产业基地,吸纳贫困户以土地入股、出租,在基地就业,形成了“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的方式,在壮大贫困村集体经济的同时,增加贫困户的企业分红和工资性收入。金州乡双福村在争取到国土菜田建设项目后,与正旭菌业合作建设21栋食用菌大棚,年可为村集体增加收入45万元,从中提取50%作为扶贫基金,分红给113名贫困群众,人均年可增加收入近2000元。正旭食用菌公司在东丰县、东辽县和龙山区的贫困村租用集体土地建立生产基地,采取向贫困户出售菌棒、回收成品香菇的方式,引导贫困户种植食用菌,在增加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同时,每亩食用菌将为贫困户带来3万元以上的收入,菌农及务工人员人均可增收3000元左右。目前,全市已有20个贫困村建立了食用菌、大榛子、黑果花楸等特色产业基地,为推动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创造了条件。

      土地资源是贫困户最根本的致富资源,提高土地产出能力是推动贫困户脱贫的现实选择,必须扶持贫困户做足土地增收文章。为此,辽源市积极推动产业化龙头企业进入贫困村,带动贫困户发展棚室经济,形成了“一户一棚”发展模式,最大限度提升土地产出效益。目前,全市贫困户共发展各类大棚220个。龙山区协调市农科院采取组建合作社的形式,投资315万元利用集体土地建设了16栋温室大棚,可以带动贫困村民70人就业,人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同时利用合作社集体收入为3户无劳动能力贫困户每户分红3000元。辽源养殖业基础较好,依托“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全市已有15个贫困村落实了养殖项目,其中8个贫困村建起了规模化养殖场。

      精选带富项目入村

      资本下乡是带动农村脱贫的重要途径之一。为此,辽源市精选成长性强的带富项目和企业进入贫困村,创造就业岗位,增加集体收入,带动群众致富。

      辽源市抢抓国家支持光伏发电扶贫的机遇,与吉林名琅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和汉能集团合作,采取“零首付、零月供、低利率、无抵押”的贷融模式,在东丰县永合村,东辽县树安、老营、双福等10个村开展光伏扶贫试点,在村部建设分户式光伏电站,逐步向全体贫困户直至村民推开。仅此一项,可使贫困户户均增收3000元左右。

      把握电子商务迅猛发展带来的新商机,积极拓展电子商务扶贫新渠道。东丰县申报了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县,申报1个乡(镇)为电商镇、4个村为电商村。东辽县建设了“农村电子商务孵化基地”,贫困大学生不但可以免费入驻,还将享受到创业贷款的便利。辽源市农委、团市委协助东辽县泉太镇老营村,辽河源镇公平村、安乐村等贫困村发展淘宝客服电子商务,带动120多名贫困人口就业。积极推动劳动密集型企业在贫困村建厂,送就业岗位下乡,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目前,全市已有2个贫困村建立了制衣厂,5个贫困村建立了织袜厂,带动贫困人口就业410人。

      精细破解扶贫难题

      抓住影响扶贫攻坚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不放,积极创新思路和办法,辽源市整合行业和部门资源,认真实施“1+N”计划,推动相关扶贫政策措施打捆使用、落地落实。

      辽源市对1667名贫困学生实施了“一帮一”包保工程,为451名贫困大学生办理了生源地贷款,帮助近1300名贫困家庭子女解决了上学难问题,为农村学校招聘了142名特岗教师,22所农村薄弱学校的校园校舍得到改善。对21779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人口全部建档立卡,将32种常见慢性病和42种重大疾病患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在规定的基础上提高5%,对低保人员7项诊疗费用全部减免,对1210名贫困白内障患者、32名农村贫困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35名贫困精神病患者提供免费住院治疗,组织45支医疗队开展省组织的万名医师健康扶贫巡回医疗和帮扶行动。

      辽源市组织农业部门和市总工会、团市委等群团组织,举办大榛子、食用菌、肉鸡、蛋鸡、肉牛、电商等培训班。引导东北袜业采取驻村建厂模式、一鸣草编公司推行“一人一技”模式、鹏翔牧业建立“吉农牧贷”平台、吉东种业与贫困户签定用工协议等方式,多渠道为贫困农民就地转移就业提供岗位。积极组织村民外出务工增加收入,鼓励支持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殖大户优先承包贫困户的承包地,优先提供就业岗位。探索打造“政府+企业+合作社+贫困户+金融机构+保险公司”的“六位一体”开发性金融扶贫模式,国开行为东辽县众联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提供一期贷款2亿元用于发展规模化蛋鸡养殖,省农行面向全县13000户贫困户发放1至10万元免抵押、免担保的4.35%基准利率贷款,帮助贫困户依托众联公司发展蛋鸡养殖业。谋划实施了总投资2.06亿元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扶贫项目177个,涵盖通村公路、桥涵工程及农田水利等方面的基础设施项目,道路绿化、亮化、美化及垃圾处理等方面的人居环境改善项目,村部、文化广场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

      精准社会保障兜底

      针对全市因病致贫、因残致贫人口占比较大的实际情况,着力推进社会保障兜底一批扶贫措施的落实,组建专门调研组进行广泛调研,创新提出了“五点双享两救助”社会保障兜底脱贫措施。实施之后,农村贫困人口将享受到低保提标、社保政策倾斜、银行信贷支持、人身意外伤害险、商业保险和特殊人群财政补贴、残障贫困户救助、大病医疗救助等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符合低保标准但未纳入低保保障范围人员将全部纳入低保,银行贷款利率按基准利率下浮40%。市、县(区)政府分别设立兜底扶贫资金,负责贫困人口参保人人身意外身故、疾病身故保险费50%的补贴和贷款贴息20%的补贴。目前,具体实施意见已经制定完成,近日即可施行。

      精建扶贫长效机制

      以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和辽源市“十三五”规划为依据,在深入调研、充分论证、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具体编制了辽源市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进一步明晰了全市脱贫攻坚的时间表和路线图。通过编发工作简报、在电视台设立专栏等形式,多渠道、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宣传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脱贫攻坚的政策措施,辽源市推进脱贫攻坚的工作动态、经验做法。针对部分贫困户存在的依赖心理和等靠要思想,提出了“七带”措施。辽源市《“六看”识真贫,“七带”真扶贫》的做法在国务院扶贫网站刊发,人民日报以《吉林:“三个精准”求实效》为题,报道了我市借助开发性金融推进脱贫攻坚的做法。市委、市政府多次听取和调度全市脱贫攻坚工作情况汇报,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脱贫攻坚重点任务。市脱贫办采取定期调度和随机调度等方式,跟进各个关键节点和重点工作,加强情况调度和汇总分析,并及时会同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开展专项督查和跟踪检查,促进了脱贫攻坚任务的有效落实。

      脱贫与致富一体谋划、整村攻坚与精准施策同步推进、产业扶贫与社会保障双轮驱动,有了脱贫的目标,也有了前进的方向,实现全市的扶贫攻坚任务便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