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生产与流通进入新时期——访中国粮食经济学会副会长尚强民
最近一段时期,在玉米副产品需求以及下游养殖业需求并未出现明显好转的情况下,市场普遍看弱的玉米价格连续出现反弹,部分深加工企业和饲料厂纷纷上调玉米收购价格,这是否意味着低迷的玉米市场有望重新步入上升通道呢?日前,记者采访了中国粮食经济学会副会长、国家粮食安全政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尚强民,请他分析我国当前粮食市场形势以及供求关系,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尚强民认为,过去我国粮食生产规律是“两丰一平一歉”,通过粮食流通领域的调节可以实现供求平衡。目前我国粮食生产与流通正进入新时期,应积极推动粮食政策调整,促进国内粮食市场再平衡。
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数据,自2012年以来,国内小麦、玉米、稻谷年度结余数量不断增加。其中,玉米供求失衡状况最为严重。产量大于需求量,导致这几年临储收购量持续增加。
尚强民指出,事实上,从大趋势看,国内玉米现货价格因供给充足明显下降,期货市场玉米远期合约价格降得更低。那么,粮食价格下跌是不是中国特有的情况?国际市场粮价自2012年开始下跌,而国内粮食价格是受政策支撑,托市收购价高于市场价格,导致供求失衡问题越来越严重。
在当前的国际市场条件下,只有扩大国内玉米消费才能去库存。如何增加玉米的有效消费?尚强民说,增加燃料乙醇消费或是一个途径。也有人问:石油价格在100美元/桶时用燃料乙醇,现在40多美元/桶还用燃料乙醇?原油价格跌破40美元/桶后,我国成品油价格就不再下调了。现在玉米价格低了,进厂价大概1600元/吨,生产燃料乙醇的企业可以不需要财政补贴。如果我们大力发展燃料乙醇,扩大乙醇消费,或许可以大幅增加国内玉米的有效需求。
尚强民强调,此次国内粮食市场出现商品供求的周期性变化,不同于以往被提及的气候原因导致供给变化而引起的市场波动,仅仅依靠增加库存的办法将无法化解失衡矛盾,需要积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促进国内粮食市场发育,构建满足国内粮食流通需要的流通体系,提高国内粮食流通效率。
总之,中国的粮食生产与流通正进入新时期,我们应积极推动粮食政策调整和粮食改革,促进国内粮食市场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