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丰县穷”怪圈该咋破
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逐步向粮食主产区特别是粮食生产大县集中。但产粮大县多是财政穷县,如何破解“高产穷县”困局?如何既保证粮食产量又发展县域经济?
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逐步向粮食主产区特别是粮食生产大县集中。我国有800个产粮大县,其中超10亿斤的产粮大县有400多个、产量占全国的54%。但产粮大县多是财政穷县,在800个产粮大县中,国家级贫困县达105个,“高产穷县”让产粮大县陷入经济发展困局。如何摘掉产粮大县的“穷帽子”,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报记者深入一些产粮大县进行了采访。
优化农业结构做强粮食生产
深冬时节,记者走进素以“北国大粮仓”著称的黑龙江绥化市。在绥化市,家家户户院里堆满了粮食、粮库装满了粮食、加工企业昼夜不停地加工粮食。然而,丰富的粮食资源并没有带来绥化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绥化市下辖10个县市区中,海伦市、兰西县、青冈县、明水县仍然是国家级贫困县。
为何产粮与经济发展成了一道两难的选择题?专家认为,产粮大县的特色和优势就是粮食生产,发展县域经济,一定要把这个优势发挥好、利用好,把粮食生产做大做强。然而,近年来粮食种植效益下滑,给产粮大县造成巨大冲击,农民收入锐减。产粮大县该怎么办?
记者在各地采访中了解到,当前产粮大县都在抓紧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推动农业生产由“种得好向卖得好,卖得好倒逼种得更好”转型。广袤的东北地区是我国粮食核心主产区,缩减玉米种植面积成为一些产粮大县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重点。宾县是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十强县”,也是全国粮食生产大县。该县2016年减少玉米种植面积14.33万亩,增加经济作物面积10万亩。
专家认为,不管农业结构怎么调,粮食生产仍然是产粮大县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未来产粮大县还要紧扣耕地、科技、政策、农民这些关键点做好粮食生产。在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同时,严防死守耕地红线,确保“有地可种”;要紧紧依靠科技挖掘粮食增产潜力,着力抓好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要用好国家对产粮(油)大县的奖励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发展粮食生产;要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起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要把粮食生产真正作为“一把手”工程,整合各方力量和资源,形成部门联动、上下配合、合力推进粮食生产的工作格局。
深化粮食加工 力促三产融合
产粮大县县域经济发展的短板是工业不强。目前,粮食生产比较效益越来越低,不少产粮大县依托粮食主产区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河北柏乡县副县长王宏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产粮大县要想走出“农业大县、财政穷县”的怪圈,就必须探索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以现代农业发展带动工业发展、以工业发展带动服务业发展,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同时,在处理好工业发展与环境、就业、城市化、提高收入等方面关系的基础上,发展新型工业,以工业带动全县经济发展。
柏乡县是传统产粮大县,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农作物。该县近年来利用小麦、玉米种植面积大、产量高、品质优的自身优势,在“农”字上深做文章,依托五得利面粉、九谷面业等27家面粉加工企业,大力发展淀粉、挂面、馒头、蛋糕、方便面及方便快餐等食品深加工、精加工产业。“通过发展粮食深加工产业,使粮食资源得到深度开发和充分利用,大大提高了粮食产品的附加值,从而带动粮食收购价格提高,促进农民种粮收入不断增长,变粮食的资源优势为经济发展优势,推动柏乡从传统农业大县向现代农业大县转变。”王宏伟说。
从目前一些县市经济发展的经验来看,粮食深加工已经成为一些产粮大县发展县域经济的有效途径。黑龙江五常市是我国优质水稻产区,大米加工业发达,有大米加工企业293家,年加工能力达560多万吨。五常市商务粮食局局长毕万仁说,多元收购主体展开激烈竞争,使五常水稻价格一直走强,促进农民增产又增收。
肇东市是全国粮食生产大县,也是黑龙江县域经济最为发达的县市。肇东市政府调研员王久森介绍,肇东玉米加工业发达,有5家大型玉米加工企业,不仅为粮食消化找到出口,还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建立补偿机制 增强产粮信心
产粮大县虽然对国家粮食安全作出巨大贡献,但一些在全国赫赫有名的粮食生产大县,与周边工业经济相对发达的县市相比,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仍明显落后。
财政收入低下是导致经济发展落后的主要原因。地处松辽平原的吉林省榆树市有“全国第一产粮大县”之称,耕地面积584万亩,玉米常年产量300万吨,连续多年获得粮食生产标兵县称号。即使这样,预计2016年,榆树市全口径财政收入只有12.28亿元。
“在财政捉襟见肘的情况下,我们每年还要划拨大量资金来投资农业、建设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常常力不从心。”榆树市委书记冯善国说。他认为,国家应该建立对产粮大县的利益补偿机制,补偿标准要达到全省或者全国县域经济平均水平,要按照产粮大县商品粮调出量进行补贴。
江西省崇仁县副县长聂正高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产粮大县在长期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过程中,失去了发展工商、地产等税源产业的机会,影响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应该对产粮大县进行利益补偿,对产粮大县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投入、农机购置补贴等进行补偿。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现在全国粮食生产大县普遍面临农业基础薄弱、土地细碎化、劳动力弱质化、粮食生产兼业化副业化,以及科技推广应用迟缓、社会化服务发展滞后等问题。近年来,国家在规划、资金、项目、科技、装备等方面给予了产粮大县倾斜支持,但目前的利益补偿机制仍有不完善之处。
专家认为,国家应进一步完善粮食主产区产粮大县利益补偿机制,持续增加产粮大县财政奖励和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持续强化产粮大县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让产粮大县一心一意抓好粮食生产。还应试行销区对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可根据省与省之间的谷物调入量与调出量,按照一定补偿标准,通过中央财政扣减或增加财政转移支付,让调入省对调出省给予经济补偿,由此进一步补偿粮食生产大县和调出大县,既让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有效益、得实惠、不吃亏,又能让主销区承担更多国家粮食安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