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四男生的101次求职 签约了仍不甚满意

10.12.2015  15:33

原标题:大四男生的101次求职 100次投递简历,37次进入面试;收过8个录取通知,均放弃第101次求职,签约了,仍不甚满意

张桐是吉林财经大学会计专业的大四学生。从今年9月到12月,他投身于各种各样的招聘之中,他的记事本里记录着每一次求职的过程。应聘季里,他投了100份简历,其中37次进入了面试,收到8份录取通知,但最终都没去。看电影《101次求婚》时,片中黄渤100次相亲失败但始终锲而不舍的经历让张桐觉得很不现实,直到现在他才终于明白这其中的滋味。

12月9日上午,刚到公司实习不久的张桐请假了。在医院里,他一边打吊瓶,一边对新文化记者说起101次求职,最后这次他找到了工作,虽然并不是自己的职业理想,但他终于知道,自己必须面对这个现实。

目标锁定知名互联网公司

22岁的张桐外形阳光,是学校最大社团的负责人,带领着成员举办过许多活动,也拿了大大小小的奖项。步入大四之前,他就开始为求职做准备。“暑假时到培训学校恶补了商务英语和常用英语,我当时的目的已经很明确,就是想去知名的互联网公司。”他说。

9月初,一些国内知名的互联网公司开始了校园招聘。张桐的第一个目标就是阿里巴巴。“我找在阿里工作的学姐做了内推,还准备了很多面试笔试的攻略。”但是,不久后他接到通知,阿里今年大量缩减了招聘计划,张桐迎来了第一次失败。

之后的半个月,张桐陆续参加了各种互联网公司的十几个笔试,最后接到了4家的面试通知,“有一家面试在广州,我直接放弃了,剩下三家分别在长春和北京参加了面试,但之后音信全无。”张桐说,他问过招聘单位,他们说更想招985、211高校的毕业生。

有8次就业机会被他放弃

9月末,张桐开始转换方向,把简历投向其他领域的公司,“我参加了好多次校园招聘会和就业双选会,再加上前前后后的网上申请,每次我都记录下来,加在一起整好100份。

100次简历投递,换来了37次面试,“包括视频面试、电话面试、结构化面试、压力面试......我也算是个‘面霸’了。”张桐说,前前后后,他一共收到过8个用人单位的录取,包括互联网创业团队、P2P金融公司,还有几家会计岗位的工作。

可是,面对这些选择,张桐又开始纠结了,“我反复权衡,发现会计岗位的普遍工资水平都挺低,而互联网创业团队又不是特别稳定,金融公司提供的岗位我又不是特别满意……

总之,这8个选项最终他都没有选。

第101次求职 签约私募公司

最终,他将第101份求职简历投到了长春的一家私募公司,随后收到了实习通知,这次,他选择面对现实。

现在的工作就是在各地出差考察项目,跟进融资风控,虽然这不是我理想的工作,但相对还是比较适合我的,待遇也不错。”张桐感叹,虽然有些遗憾,但他还是觉得挺满意的,“毕竟刚刚走出校门,现在多积累经验,多学习,对于以后也是有好处的。

在求职过程中走了很多弯路,张桐也总结出一些求职心得,“通过校招求职的时候,一定要做好准备,而且一定要自信;不要好高骛远地总想奔着好公司去,能力要和野心匹配得上,否则必然会碰壁。”张桐说,还有就是一定要有自己的职业规划,越早开始准备越好。

分析:企业用人需求在缩减,就业人数却在剧增

张桐的曲折求职路并非个例。记者在采访日前举办的几场大型应届毕业生招聘会时发现,用人单位不再如以往那样求贤若渴,给出的薪资待遇也是讳莫如深,但对求职者的要求却有增无减,985、211高校毕业和硕士以上学历出现的概率都相当高。

东北师范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孔洁珺说,今年由于很多大型企业处于调整期,在人员招聘数量上出现减少,而市场情况发生这样的变化,学生们却仍然希望寻找稳定的、体制内的岗位,结果就很容易碰壁。“对毕业生有较大需求的,主要集中在中小企业或灵活就业岗位,但是学生的认同度比较低。

北华大学就业工作处处长王怀忠也发现,当前的就业市场受经济形势影响,招聘人数减少了不少,“尤其是国有企业,以加工制造类为主,需求量下滑较大。但需要就业的人数却在急剧增加。”另外,他发现,虽然互联网企业的人才需求量比较大,但是稳定性差,很多毕业生也不愿意选择。

指导:制定短期与长期求职规划,把握社会需求变化

对于正在求职的毕业生,吉林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的左振鹏老师建议:不要因为失败而变得盲目,要建立短期与长期的目标规划。“在就业市场一般的情况下,短期目标设定明确,选择就更大,心理适应也更好。”左老师说,如果客观形势难以实现将适合自己和自己喜欢的相结合,可以将适合自己的职业作为短期目标,职业道路的发展也会比较快,或者短期目标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这样动力就比较强,可以二者先取其一。

左振鹏建议毕业生做一些职业生涯规划的测试,或寻求专业的心理辅导,这样能更好地制定职业目标。

孔洁珺则建议毕业生尽早认清市场形势,随时把握就业市场的动态需求,将职业诉求和社会需要结合,不要只追求自己的职业理想,也不要因为观念上的偏执,与就业岗位失之交臂。(新文化记者 赵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