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一生未改嫁 苦苦等爱人等了60多年 等了封家书
吉林 省档案局档案征集处副处长陈景涛(左)与主任科员乔会博(右) 将1948年的信件,交到了尚园梅老人手中 吉林省档案局供图
尚园梅老人接收到的信 新文化记者 蒋盛松 摄
工作人员讲述家书背后的故事
这是一封寄往安徽的信件,信封中还有一组照片 本组图片 新文化记者 蒋盛松 摄
一封寄往浙江的信件
新文化报
长春 焦点
问她:
“他抛开你先走了,你爱了一辈子,等了一辈子,后悔吗?”
她笑了,说:“我们那个年代的人,不知道什么叫后悔。”
1948年5月至10月,我东北野战军按照战略部署,对长春国民党守军实行久困重围,展开强大的政治攻势,最终和平解放长春。
而在此期间,长春成了一座围城。在这座围城中,因为邮路被断,国民党守军不仅收不到家中音讯,大多的家书也无法寄出。在长春解放后,我军在一架未起飞的飞机上,发现留有1500余封家书,这些家书辗转被交由吉林省档案局保管,至今仍能清晰地看到家书的内容,但却无法一一交到收件人的手中。近年来,吉林省档案局的工作人员一直在努力寻找寄件人、收件人,力求能够将这些家书完好的交给当事人或其家属,完成这份跨越大半个世纪的邮递……
“这些家书虽然是当做档案交由我们保管的,但我们却并没有将它们仅仅当做档案。”吉林省档案局档案征集处的王满处长介绍,省档案局非常重视,先后几次集中人员整理,并于2003年按照省份将信件进行了分类整理,使近1500多封家书分类更清晰、归档更标准。
“用了一年多才整理完毕。”王处长介绍,在整理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这些家书中,除了附寄的大量照片外,还有毕业证书、婚书、身份证、名片、荣誉证、任职令、日记、金兰谱、徽章、东北流通券、汇票等物品。书信涉及全国28个省市,不但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还有少量寄往日本和朝鲜。寄出的时间集中在1948年5月至8月,内容包括:守军官兵对家乡亲人的思念,长春物价暴涨、米珠薪桂的现状,守军官兵悲观厌战的心态等。书信的主人大部分为守军士兵,少部分是军官,还有个别师、团级军官。
归档、整理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寻找这些家书的归属人。不过因为当时网络不发达,这项工作的推进十分艰难。
2008年是长春解放60周年,吉林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与吉林省档案局共同整理了这些信件,挑选部分家书内容集结成册,付印出版。“当时这本书确实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但一直到2015年之前,我们也才仅仅找到了三四个人。”
不过,省档案局并未放弃。2015年中旬,省档案局与知名网站合作,将这些书信收件人、寄件人的信息公布在网上,并制作了地图,清晰标明了各省份还有多少家书待收。
他们的努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15年一年,我们送回了41封家书。虽然我们觉得有所突破,但还有1400余封家书静静等待着,沉甸甸地压在每个负责这项工作的同事心头。他们不辞辛苦的奔波着,就为了更早更快的,将家书归还。”
她成了一名穿越时空的邮差
档案征集处的主任科员乔会博,于2013年接手了这项工作。仅2015年一年,经由她手亲自转交出去的家书就有20余封。乔会博戏称,三年多的工作,她养成了一个奇怪的“职业病”——“捡”老人。
“我看到那种满脸皱纹的老人,就会忍不住上前,询问他是否是1948年那段历史的亲历者,请他给我讲述当年的长春。”乔会博说,从接手这项工作以来,她的工作证从未离身,而她也处在随时准备倾听的状态。“就是这种大街上‘捡’老人的行为,让我真的找到了不少当年围城中的亲历者,获知了不少长春的往事。”
十次采访,七次落泪,这是乔会博对自己这几年倾听的总结。
而这几年的经历,也让她觉得越来越急迫,“不论是亲历者,还是这些家书的收、寄件人,现在都应该有90多岁了,不少老人都已不健在了。如果不快点找到她们,这些书信就有可能真的再也送不出去了。”
那个年代的事情,即便是亲人也未必都能清楚的了解,而经过了这么多年,老宅搬迁,老人更名,就更加难以对号。如果老人不在了,又有多少子女能够认领这些家书。
乔会博表示,能够当这种特殊的邮差,自己十分荣幸,也十分感慨。“每一次经由我手亲手交出家书的时候,我都会跟接收者聊聊,了解家书背后的故事……”
这封信 让老奶奶抱着她痛哭
乔会博说,这么多次的传递,有一位老人让她最难以忘怀。“那是一个年过九旬的老奶奶,最初我们电话沟通的时候,她很难相信我们要交给她这么一份家书,后来我们专门去了她的家里,把书信交给了她。”
老奶奶住在浙江省丽水市,尽管乔会博听不大懂她的方言,却能从她的表情中,看出她的喜悦。
经由老人女儿的转述,乔会博知道了这位老人的故事。老奶奶叫尚园梅,长春被围前,她与一名官兵相恋,并有了爱情的结晶。但长春被围后,两人失去了联络。此后,那名官兵辗转到了台湾,再婚组成了家庭,而尚奶奶却一直坚守着这份爱情,独自生下孩子,并艰难地将孩子养大成人。
现今,尽管已经五世同堂,但尚奶奶一直孑然一身。乔会博问尚奶奶,他抛开你先走了,而你却爱了一辈子、等了一辈子,后悔吗?尚奶奶笑了,她说,“我们那个年代的人,不知道什么叫后悔。”尚奶奶只是叹息,这就是她的命运。
她的这份守望,在收到乔会博送来的书信时,终于有了宣泄的出口。她摩挲着书信里夹杂着的银行本票,不知是难过还是开心,只是默默流泪,说着,“如果要是当年收到了这封信,那对我们的生活会有很大的改善。”
乔会博说,临走时,尚奶奶紧紧地抱着她痛哭。因为老人没有想到,隔了这么些年,还能够看到这样一封信;没想到会以这样一个方式,得到了爱人的消息。
这封信 让一家人没有了遗憾
“还有一次,同样让我印象深刻。”乔会博说,“不过那一次,信件没有交到当事人手中。”
领信的人叫席一波,信件是其父兄席邦和写给他父亲席邦金的。这封书信,让一家人终于没有了遗憾。
2015年,这封信件终于“邮”到时,席邦金先生已经过世,席一波代父签收了这封家书。虽然这封信并没有让席邦金先生看到,但了却了席一波的遗憾。
“我们要给他送信的时候,席一波说他和他妻子激动得一夜未眠。”席一波说,父亲这一辈子什么都未给他留下,甚至连个寄托思念的物件都没有,他对父亲也是多有亏欠。这一封远道而来的信件中,不只书写了其父的兄弟情义,还留有一张席邦金与战友的合影,对席一波来说弥足珍贵。
当这封信件经由乔会博之手交给席一波时,七尺男儿也难掩心中情感,热泪盈眶。“他拉着我的手说,‘小乔,真的特别谢谢你们,你们把这封信送回来了,我们要当我们家的传家之宝,一代一代的传下去。’”
新文化记者 石竹
请传递这份信息
帮助这些家书“回家”
“虽然这些已经是档案了,但我们真的很想让这些家书‘回家’。仅仅靠我们吉林省档案局的力量,确实艰难,很希望社会各界能够给予帮助。”乔会博说,这些信息虽然放在了网上,但也还是需要大家去主动提供线索。
本报已经将各省份还未寻到“主人”的家书信息发在了微信公众号里(请扫码关注“新文化报”、“长春焦点”),如果你身边有老人,请与他们多聊一聊,再去对比一下网上的信息,看看是否有这样一封信,它原本是你的长辈未邮出去的,又或是应该邮递给他的。如果您得到了确切的答案,请拨打本报热线0431-96618,让家书早日“归家”。
部分家书内容摘录:
母亲大人尊前敬禀者:
男很久没有接到家音了,不知大人福体健康否,家下清吉吗?时甚念念……男右手负伤,现已伤口完全好,回部服务,没有伤骨,没有妨碍。现在家下生活怎样?今年生活贵到什么程度?东北的生活达中国第一贵,大米每斤十二万元,猪肉每斤十八万元,盐每斤九万元,其他物品可想而知矣......大人来了多次信要男回家结婚,现男于本年正月中和一位许姓女结婚了。女子今年十七岁,去年在本市读书,高小毕业,同时结婚的相片一张,大人看看作为纪念,将来照数件好的付回。现我俩身体如常,请勿念,以后多多来信指示,余容敬属,敬请福安。
男 兰中上禀(印)
5月13日
——此信为吕兰中致湖南武冈母亲
素珍,我亲爱的妻:
本月二十四日收到你来信一封,当即与你发一回信。几天不见你的信,心里实在很想念。秋妹,你离开我已是两个多月了,在这时间里的变化太多。你没走时我们的生活是多么有趣,而今只是无聊乏味罢了......这些天来,连夜都梦到你,有的很奇怪有趣,有时叫我还哭醒来。两个多月孤单的生活,真也过得够了......本月十九日那天,我从农民银行与你寄去三十万元(合法币百万元)不知你收到了没有?你的病赶紧治,别不听我的。怎么我说你总不听呢?有病就要治,不是等有许多钱时一起治的......秋妹,我由别处得来的消息,知道你曾疑心过我,恐怕我与王文敏有关系。秋妹,你放心吧,我如果那样就对不起你,我俩的结婚是由苦难中奋斗出来的......秋,你放心吧,我有了美丽的秋,爱我的秋,我决不会再胡闹,我现在没有方法把我的心拿来与你看。你放心吧,我不能爱别的女人,我永远爱我的秋......
化方 草
五月三十日晚
——化方致北平素珍
宏英小姐:
很冒昧的给你第一封信,说不定你惊讶,也许在你意料中。迢迢万里的飞鸿,投到故乡的海里,希望如精卫衔的石,也能引出了你的玉。英,你奇怪吧?凭空有一个如毛遂似的人......英:这一封信写得不大好,好似塞上的归雁,也可如空谷叱声。那枝头的小鸟,活拨(泼)地唱出自由的歌声,想是见着和平天使吧!最后敬祝您快乐。
渊寄自长春军次
1948年6月11日
——李如渊致云南宏英
应昭弟鉴:
长市近来生活下云短诗二首,弟你看看就够了。
提篮持篓奔森林,痛恨贪官渔利民;
唯恐一旦秋风至,树叶揪去何处寻。
抬纵粮价实可杀,饿得贫民两眼花;
饥民糟糠难入口,谁家能离豆腐渣。
兄 朱肇武启(印)
七月九日
——朱肇武致云南朱应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