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笤帚村”的新变化

29.12.2014  10:03

      “同权的挠子能开花,加工笤帚能发家。”这是在大安市两家子镇同权村流传的一句顺口溜。同权村多为盐碱地,过去,为了保产量,乡亲们大多种上了耐盐碱、耐旱的大挠子,秋后就用大挠子扎笤帚,挣点小钱儿。一来二去,曾经的副业发展成为大伙增收致富的主业,同权村也成了国内有名的“笤帚村”。

      走进同权村,房前屋后,院里墙外,映入眼帘的都是大挠子,不过眼下的大挠子已经今非昔比了。现如今,同权村大挠子笤帚的销售网点已经不再局限于东北三省了,在河北、山东、浙江都有了长期合作的客户,就连北京雍和宫里的笤帚也出自同权村。当然,价格也不再是过去的一两块钱,现在,一把“大挠子笤帚”卖到了五块钱,还得提前下订单,晚了根本定不着货。销路好、收入高,老乡们的笑容格外灿烂。

      拿大挠子扎笤帚在同权村得有个十多年的历史了,但它真正成为乡亲们的摇钱树,还是近几年的事儿。他们依靠的就是“整合”和“增值”。以往家家都是小作坊,如今整合为8个专业合作社,统一工艺、统一标准、统一销售,全村老少拧成一股绳,让大挠子笤帚在市场上更有竞争力。而如何让大挠子增值,村上也没少动脑筋。

      客户引进来就有了市场,主动走出去则长了见识。一进一出,大伙就发现,这大挠子不仅能扎笤帚、酿酒,杆还能编盖帘儿、做托盘儿,增值的空间真不小。如今,随着各类产品订单逐年增多,同权村种的200多公顷大挠子早就不够用了,于是,又联合周边村屯发展了300公顷,大家都希望借助“笤帚村”的影响力,把当地大挠子产业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