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力:在阅读中感受书香
秋田中国画作品《读书图》
读书,本应是人们生活、学习的重要内容。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安静地阅读在当下渐渐成为一种奢望。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每年的4月23日确定为“世界读书日”,提出“让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人都能读到书”。20年来,许多国家都选择在这一天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以实际行动响应多读书、善读书的号召。
在我国,近年来,政府越来越重视营造阅读环境、倡导全民阅读。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历史性地写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2013年3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成立全民阅读立法起草组,正式启动《全民阅读促进条例》起草工作;2014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倡导全民阅读”,对进一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今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提供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这一系列举措,都足见政府对于全民阅读和文化建设的重视。
书香——
一种文化的传承
中国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书香社会”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自唐朝起,“书院”便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教育场所,对传播中华文化和文明起到极大的作用。而在当下,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社会形态发生很大改变,人们过于青睐“经世致用”的知识和技能,却忽略了人文精神的提高。
经济的发展固然非常重要,但文化的建设必须引起重视。如果一个民族不重视阅读、不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经济再怎么发展也是悲哀的。古典文学所塑造的文化精神、现代文学所体现的文学观念,还有那些美妙的语言文字,都是我们应该去珍惜的宝贵精神财富。作为一个作家,我更愿意远离浮躁,阅读文学、创造作品,体会那份可贵的幸福。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体会到唐诗、宋词等古典作品的美好,往往简简单单的几个词,情绪、意境完全勾勒出来,让人陶醉不已。
我们可以延续中国传统的书院形式,建立更多类似于书院的图书馆、书吧等,营造阅读的气氛,让更多的人参与到阅读中去。建设书香社会首先要唤起人民群众对书的渴望,目前年轻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降低,让年轻人重新回到书香中来,可以激发他们对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提升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文艺工作者要努力创作更多优秀的文化、文学作品,从而引导大众,而这也是实施文艺精品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
倡导全民阅读
提高国民素质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在移动终端上浏览信息所花费的时间大大挤压了人们用于阅读传统书籍的时间,真正静下心来阅读一本书,从中感受“书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命脉,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关乎人民群众文化素质的提高,更关乎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提升。笔者认为,建设书香社会是我们建设文化强国的需要,提倡全民阅读的首要目的就是要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激发大家的阅读热情。现在,很多人学而优则仕,却很少人仕而优则学。在全世界范围内,就全民阅读的总体状况而言,相较于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我国的差距还比较大。建设文化强国,离开了阅读只是空谈。
目前国民的人文素质亟待增强,而在这其中,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阅读可以帮助人构建精神世界,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人的气质素养。而现今,我们的人文素质发展状况是和我们经济发展不匹配的。我相信,国家和政府也注意到了这个现象。
由此,我们每个人都要争当“书香社会的建设者”。现在的大学更侧重于培养技能型人才,对人文情怀的熏陶大面积缺失,这就造成很多人有知识没文化、有文凭没教养。人文情怀和素养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文学艺术的教化,而教化应该是从学校开始、从孩子开始的,教化的主要责任人是家长和老师。因此,家长、老师、学校对于孩子的阅读引导非常重要。
事实上,读书是一件私人的事情,读什么、怎么读,涉及一个人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等,也许很难被规定、被影响。“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要全社会都能够沉静下来进行阅读,显然需要具备更多的内部外部条件,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过程,不可一蹴而就。我希望对“书香社会”的建设多从长期长效考虑并着手,耐心从点滴细节做起,勿急于求成,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和国民素质。(编辑/王晓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