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支撑现代农业大发展——省农科院自主创新工作扫描
2014年,我省粮食生产再获大丰收,粮食总产量达到706.56亿斤,连续2年稳定在700亿斤历史最好水平,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超过万元,达到10780元,实现了“十五连增”。这一佳绩的取得,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科学决策,其中农业科技支撑更是功不可没。作为农业大省的省级农业科学院,肩负着以科技创新驱动农业发展的重任,省农科院紧紧围绕服务粮食生产、增收农民收入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全力提升自主科技创新能力,加速推进成果转化,全面加强科技服务,为我省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为我省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
农业科技对支撑现代农业发展起到怎样的作用,如何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推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保持农产品有效供给?
为了有效解决这些事关我省现代农业发展全局的核心技术问题,省农科院立足省情、坚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服务“三农”、坚持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联合协作、坚持科技体制与机制的改革创新,培育形成一批具有重大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科技成果。目前,省农科院已成为国内规模较大、力量较强、学科较为齐全、贡献和效益较为突出、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省级农科院,成为我省农业科技创新的龙头和支撑东北区域农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综合实力跃居全国省级农科院前列。尤其“十一五”以来,省农科院已经走出一条注重农业技术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做好服务“三农”大文章挺进现代农业主战场
走出办公室,把服务送到龙头企业、种养大户,走进田间畜圈,把科技送到田间地头、猪栏牛舍。2014年省农科院开展“送科技下乡,为三农服务”活动,赢得赞誉。
省农科院组织农业专家,推广实用技术,大力开展了科技培训与咨询服务,培养了一大批有知识、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村劳动力运用转化科技成果的能力。2014年,省农科院通过专家大院、送科技下乡、建立“两户”等形式,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200余场次,培训农技推广人员、农民6万人次,发放各类技术资料等13万余份。运用网络信息服务平台、远程视频咨询服务平台、“12396”热线电话等网络技术手段,解答农业技术问题1.3万余次。此外,省农科院还组织200名科技人员深入村屯、田间,进行现场服务,指导农民掌握选种、整地、种子处理、抢播、施肥,病虫害防治、粉籽处理等一批增产增效技术,让更多的新品种、新技术,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好帮手。
2014年,省农科院还扎实推进了援疆、帮扶、扶贫、“两户”和“三帮扶”工作。建成了“吉林省农科院哈巴河试验站”,开展17类146个品种的筛选试验,玉米品种吉单27、吉单50大面积种植示范效果良好;援助草原红牛种牛12头,完成了新疆阿勒泰地区“英才计划”3名科技专家来省农科院的培训和合作研究工作。落实对口灾后帮扶和扶贫任务,筹措50万元捐助农用物资,帮助水毁灾区扶余市德胜镇恢复生产。为扶贫点和龙市八家子镇龙山村提供松辽黑猪种猪30余头,建立起延边地区第一个松辽黑猪繁殖基地。“两户”工作扎实推进,年内有26个“两户”通过验收挂牌。
加快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增强现代农业发展引领力
省农科院从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大局着眼,发挥科研优势,大力开展自主科技创新,加大了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研究实用型科技成果,让科技为农民造福。2014年,省农科院科技成果丰硕,新立各类科研项目207项,通过鉴定和验收科研成果87项,审定和认定植物新品种33个,获得植物新品种保护权22个,获得授权专利17项,软件著作权4项,发布标准22项,获得各级科技奖励20项。
2014年,省农科院主持承担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课题——“东北平原中部(吉林)春玉米水稻持续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和“吉林春玉米粳稻大面积均衡增产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在我省不同生态区创造4项高产记录。其中,桦甸市金沙乡民隆村建设的百亩连片全程机械化玉米超高产田,平均亩产达到1216.6公斤,创造了湿润区雨养条件下我国春玉米亩产的最高产量记录;中部半湿润区的农安县靠山镇东排木村建设的玉米超高产田,1亩实收产量达到1186.1公斤,实现了半湿润区雨养条件下亩产超吨粮的历史性突破。
近年来,省农科院加强了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2014年省农科院完成了与哈萨克斯坦白僵菌菌种互换,签署了玉米、高粱品种展示合作协议;与日本阿苏农协、不二制油株式会社以及日本乳酸菌专家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与澳大利亚、美国田纳西大学和北达科他州立大学、英国植物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台湾鑫鑫资本有限公司分别在反刍家畜温室气体减排、大豆花叶病毒、苹果基因表达模式、玉米转基因应用技术、水稻研究等方面开展了合作研究。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68人次,作学术报告14场,扩大了省农科院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提高创新成果转化能力把农业科技论文写在大地上
“把农业科技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创新理念,已成为省农科院新时期科技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共识。省农科院在强化科技创新的同时,十分注重成果的示范推广应用,牢固树立科研以产业发展和生产需求为第一需要的科研理念,以农业产业需求为导向,从农民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贴近土地,了解农民,让省农科院的科研接上地气,课题来自生产一线最迫切的需求,成果一出迅速应用,将田间地头作为永远的实验室。
科技成果重在转化、应用和推广。省农科院加速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的转化,据统计,每年有150余项农业科技成果技术在生产上应用,年新增经济效益40亿元,应用技术类成果转化率达到60%以上。
两年来,省农科院在大量科技创新工作基础上,在东、中、西三个地区分别开展了玉米超高产田建设工作,并制定了更高产的产量目标,东部湿润区的产量目标是亩产1200公斤,中部半湿润区和西部半干旱区的产量目标是亩产1000公斤。
2014年,省农科院加大了玉米超高产技术创新与实践力度,同时,与省农委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积极推进“粮食丰产科技工作”与“高产创建”及“玉米双增二百”等相关项目的衔接,发挥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的技术支撑作用,在超高产田建设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玉米高产新品种为基础,配合具有区域特色的超高产栽培技术,应用可降解地膜覆盖膜下滴灌补水灌溉技术和应用喷药施肥一体机等,在我省22个县市开展了试验示范田2346.44万亩,合计增产83.57万吨,增收15.95亿元。该技术成果充分证明了春玉米超高产技术的可持续性和可推广性,实现了产量与效益协同提高,为春玉米产业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
除玉米高产技术外,省农科院还加强了多项成熟农业技术示范推广,取得了显著效果。2014年,在全省推广宽窄行技术200万亩;可降解地膜推广25万亩;推广白僵菌、赤眼蜂防治玉米螟1500万亩;推广玉米新品种300余万亩,水稻新品种634万亩,大豆新品种180多万亩,高粱品种160多万亩;优质肉牛杂交优势利用技术,在我省370个肉牛规模化养殖小区推广应用;推广松辽黑猪等种猪3000多头,苏博美利奴羊2.5万只,吉林芦花鸡、黑鸡130多万只;推广自走式高秆作物喷药施肥机30台。
省农科院本着“兴农、惠农、服务农民”的宗旨,以国家政策为导向,以农民、农业技术需求为研发重点,研究、开发出了大量适用于全省农业需求的技术和产品,通过示范和推广,得到农民的信任和好评。
斑斓壮阔的黑土地上,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最动人的欢歌。省农科院将因“农”而流光溢彩,因“农”为国家作出重大贡献,为自己争得荣誉。“十八大”以后,在党的兴农政策基础上,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省农科院及全体专家面对新机遇和挑战必将交出浓墨重彩的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