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订制”上线以后
十月金秋,辉南县朝阳镇兴德村“三和农场”的稻田里,稻浪滚滚,收割机在田地里往来穿梭,一派热闹的丰收景象。
在农场的水稻溯源体监控中心,管理人员将电脑鼠标轻轻一点,农场内的水稻生长实况视频就清晰地展现在眼前,水稻的成熟度、光照度等情况都显示在屏幕上……这不仅是农场管理人员看到的情况,远在千里之外的“农场主”们,同样只需轻触手机,也能随时随地看到自己认购稻田的生长情况。
“以前网络虚拟的‘开心农场’,这回在现实中终于实现了,拥有了一块属于自己的稻田,最重要的是能让家人吃上自家地里产的有机米。”远在北京的赵丽华女士,在电话里开心地告诉记者。
“田里打农药吗?施的什么肥?我们怎样才能了解种植的过程?”在认购前,赵丽华和许多想当“农场主”的人一样,存在疑惑和不解。
通过现场参观或网络客服介绍,认购者总算放心:原来,农场采用的是“鸭稻共作”的种植方式,鸭子吃稻田里长出的杂草,排泄物又可以滋养稻田,全程不打农药、不上化肥,全靠自然生长,是真正的绿色无公害产品。
为了让认购者“眼见为实”,农场的育苗基地、加工车间、水稻种植基地,都安装了溯源体视频监控,被认购的每亩地都有自己专属的稻田标示牌和“一对一”稻田管家专属服务。远在千里外的“农场主”们只要通过手机客户端网络视频,就能24小时全程监控自家田地里的水稻生产细节。
“以前一亩水稻的利润只有几百元,自家的地被认购后,现在每年至少能多收入3000多元。”据兴德村书记国洪义介绍,2014年以前,该村种植的水稻品种多而杂,品质低,年人均收入仅为4430元。2015年初,辉南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土地集约化经营、科学化管理、实施生态绿色转型战略、占领高端市场、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发展思路,在朝阳镇党委的推动下,兴德村筹集资金集中土地,成立了“三和绿色有机稻米种植专业合作社”,农户以土地入股,获取利益分成。
网络“私人订制”模式上线实施以后,响应者众多,2015年一期500亩土地成功销售近500万元;2016年二期1000亩土地更是被迅速抢订一空,销售额达1000万元,村民的人均年收入上升至1.2万元。
通过网络上的土地流转,将城里人对生态绿色的向往,与农村人对财富的需求融为一体,完成农民个体到土地集约化经营的转型,更实现了农业创新发展新模式与生态绿色转型发展新业态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