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祸困十年”的付金生有了新奔头
12月底,在吉林西部大安市先进村,大雾过后,村头的松树挂满雾凇。天刚擦黑,64岁的付金生从工地回来了。一项农田水利工程在村里建设,他和老伴给工地做饭,两个月赚了3000多元。炉火渐旺,窗花正红,农家院里一派节前的景象。
村支书连百庆进门先问:“饥荒(东北话:外债)还剩多少了?”“3万多。”付金生说。10年前,本来幸福美满的家庭突遭变故,12万元的饥荒让付金生10年喘不过气来,他成了村里人眼中的“饥荒大户”。
付金生所在的大安市位于吉林省西部,属于大兴安岭南麓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全省8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之一,先进村多为沙地,不适合种粮食。
在付金生家墙上,记者看到一张洋溢着幸福的全家福合影。老两口、儿子媳妇和孙女孙子,本来是其乐融融的一家。照片中的儿子28岁,技校毕业之后,在镇上做起农资生意,当年就买了一辆小轿车,结婚后又添了一男一女。
天降横祸,儿子2006年出车祸撞在树上,头部重伤,急送医院做开颅手术,为了筹措手术费,付金生借遍了老亲少友,一共欠下12万元外债。手术之后,儿子落下了双目失明、精神损伤的残疾,无法工作。
一家六口的重担都压在付金生身上,两个孩子又要上学,还有12万外债等着还。付金生年初种完家里的7亩地,就到城里打工。那时候,在建筑工地干零活,一年能赚3万多元,还债7000元,剩下养家。过了60岁之后,工地都不敢雇佣他,只能回家种地。
“那些年,就怕过年被堵在家里讨债,不敢回村见人,两个孙儿过年都买不上一套新衣服。”付金生说。
火炕烧热,炊烟升起,一锅炖江鱼贴饼子冒出热气。
在付金生的小院里,光伏发电板泛着银光,2016年6月份建成,发电卖给国家电网,年底能收入3200元;村里为他建起温室大棚,种植黄菇娘,可以多收1万元;种7亩水稻能赚1万多元;他和儿子的低保一共4800元,他和老伴养老金一共1920元……孙子们的学费也全部减免。付金生数着一笔笔收入,脸上的皱纹慢慢展开。
“2016年已还了7000多元饥荒,手里还剩1万多元,过年能给孙儿们买一套新衣服,让孩子们开心。”付金生高兴地说。
全村像付金生一样的贫困户共75户,2016年有48户脱贫。村里还新建了养鸭厂,2017年将引进6000只蛋鸭,雇佣贫困户养殖,卖蛋收入可为贫困户分红。长春中医大学还看准了村里的土地,准备在每家庭院里种植中草药,统一收购。
“村里脱贫项目多,我们也有了奔头。”付金生说,等还完了饥荒,把两个孙子供上大学,也就奔小康了。
暮色降临,村头的光伏路灯依次点亮,把付金生的背影投在长长的水泥路上,笔直地伸向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