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界代表委员的心声
促进博士生教育“供给侧改革”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大学校长 袁寿其
“十三五”时期,中国博士生教育发展需求依然旺盛。中央提出“供给侧改革”的思路,为博士生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
“十三五”时期中国博士生教育要在“满足需求,提高质量”的前提下,按照存量调结构、增量促发展的思路,深化博士生教育的“供给侧改革”,通过进一步扩大总体规模,深化培养模式改革,做大做强供给,促进我国博士生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为此,我提出如下建议:一是适度扩大教育规模,“十三五”期间我国博士生招生规模应保持与国家经济同速增长。二是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国家应适度扩大中西部地区高校博士生教育规模,并加大委托东部地区高校为中西部地区定向培养博士生的力度,努力在满足中西部地区对发展博士生教育需求的同时,促进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三是全面优化教育结构。在博士生招生计划分配上,建议优先国家战略需要重点建设的领域(学科),加强国家战略需求对博士规模的调节作用;把博士生教育作为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要内容;进一步调整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博士生教育结构。四是建立淘汰补偿机制,建议在每年的招生指标中增加一定弹性指标用于硬淘汰,各招生单位在新生入学时都要明确淘汰红线和淘汰比例。(记者 吴楠/采访整理)
重视人文社科管理层面的创新
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法学院教授 侯欣一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水平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必须看到人文社科领域还存在的问题,这既包括研究组织、成果评价等宏观层面的问题,也涉及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等微观层面的问题。
我建议:1.改变目前的科研组织方式。目前的科研主要通过项目制来进行,从中央到地方以及各部委每年都公布大量的项目,组织学者申报。未来可在保留项目中提高自选项目的数量。2.在绩效考核中降低项目的权重。3.鼓励学者自主研究。4.遵循学术发展客观规律,避免短期兴奋剂式的刺激发展。5.改变评价指标。6.提倡自主独立研究。建议国家出台文件,为学者营造宽松的学术研究氛围。7.改变目前重过程轻结果的管理方式。8.在项目经费中要承认智力付出。9.严惩学术不端行为。建议建立中立的机构,接受举报和进行查证。(记者 张清俐/采访整理)
进一步深化招生制度改革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大学校长 娄源功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我国考试招生制度总体上符合国情,其权威性和公平性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现有的招生计划、招生指标分配方式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东部与西部、内陆与沿海、城市与乡村之间存在着教育不公平,致使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大学生比例严重失衡,最终将导致社会阶层固化,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以2015年河南招生为例,无论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其招生规模在全国范围内都明显偏低。远远不能满足“三大战略”和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河南高校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
我建议:1.国家在招生政策制定、招生计划下达、招生名额分配等方面要尽可能做到相对科学、公平,尽可能给不同地区的考生提供大体均等的升学机会,避免报考和录取扎堆,两极分化现象。2.应将深化招生制度改革提高到党中央提出的“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高度来认识。结合不同省(区、市)的人口、生源情况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改革的目标应重点集中在四个方面:数量上要大体均衡;质量上要大体一致;结构上要大体合理;布局上要大体科学。(记者 张清俐/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