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托老所叫好不叫座 家门口的“家”为何不待见

25.01.2015  11:24

    

    洁白的床单被褥,看着就清爽;屋内整洁干净,看着就舒服。

    窗台上、小桌子上摆着几盆翠绿的植物,为室内平添几分春色。

    近几年,长春市内的社区均建起了老年日间照料中心,为没有儿女陪伴的老人在白天提供一个场所。

    和一般老年活动室不同,它更侧重帮助那些失能、半失能的老人进行日间看护。

    “白天送来,晚上接走”,按照设计,家中有失能老人的,子女给老人办理“入托”后会得到“解放”。

    老人在这里可以接受更周到的康复、陪伴服务。

    如今,记者探访发现,这些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却少有老人问津,这么方便的“托老所”,老人为何不来呢?

    对此,记者走访了多个社区,发现在叫好不叫座的背后,牵涉到人员缺失、老人安全保障等难题。

    日间照料站的工作人员为老人按摩。

    A

    这些原因

    让“托老所”没火起来

    ① 老人乐意娱乐 不愿意入“托老所

    2014年12月16日,记者来到南岭街道华阳社区老年日间照料站,该中心在二楼,里面干净整洁,摆放着4张床、几台健身器。然而屋内却没有入托的老人,只有几名老人在练习合唱。

    南岭街道华阳社区书记史俊生坦言:“床位闲置现象比较凸显,老人的日托没做起来,虽然日间照料站是居家养老服务的主打项目之一,但是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申请‘日托’的人数却非常少。最受欢迎的还是娱乐活动功能。每天固定来娱乐的有上百人。

    随后,史俊生带着记者参观了活动室和棋牌室,里面座无虚席,仅棋牌室的10余张桌子就坐得满满的,边上还站着等候“参战”的老人。“这个房间原本和日间照料站是一体的,因为日托服务基本没人用,所以隔成了棋牌室。”史俊生说,让老人们“白天入托接受照顾和参与活动,晚上回家享受家庭生活”是中心设立的初衷。然而,由于多种原因,来“托老所”的老人非常少。

    主要是社区人员有限,无法对一些身体不方便的老人进行一对一陪护,更无法提供相应的医疗服务,“所以现在老人日间照料站服务基本上是面向六七十岁、身体硬朗、有一定自理能力的老人。”史俊生说。

    日间照料站成为老人另一个单独的活动室。

    ② 紧缺服务人员 费用是个问题

    史俊生介绍说,按照民政部门的要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站,是面向社区内所有60岁以上老年人开放的,重点服务对象是高龄老人、空巢老人、残疾老人、优抚老人、低保或低收入老人。管理人员只负责对老人进行日间照料,晚上老人还是要回到自己家里与子女们住在一起。

    “日间照料站开启后,老人来了,必须得有专人为老人服务,中午饭菜得有人买、有人做,所有服务都是免费的,社区的水、电、气等各项费用势必增加。但日间照料站没有专职管理人员,也没有专项资金。”史俊生说,如今社区的工作人员很少,每人都有各自的一摊工作,根本没有时间去照顾那些老人,这也导致“托老所”没什么优势可言,除了多一些娱乐项目,其它与待在家里没什么两样。

    “如有专门护理人员,对一些身患疾病的老人进行照顾,相信老人就会愿意来。”史俊生说,日间照料站必须得有专业人员来为老人服务,重新招人的话,费用是个问题。

    ③ 没服务优势 老人不愿意来

    大多数老人来社区都是参加活动的,下棋、打牌、唱歌、跳舞、画画,活动完了人家就走了,都是在这附近住的,回家也方便。为了吸引老人住进来,社区也进行过宣传,搞过体验日等活动,可还是没人来。

    今年67岁的吴女士儿女都不在身边,常年独居。吴女士告诉记者,到社区“托老所”不如在家舒服,“我们更习惯于在社区的棋牌室打麻将或是在家看电视打发闲暇时光。”吴女士说,自己身体好好的,不需要别人照料。家就在社区附近,玩累了就回家,吃饭睡觉还是在家里更习惯更舒服。

    她担心住进去之后受限制,服务人员不够专业。社区的“托老所”与自己家基本一样,无聊了看电视,累了上床休息,“社区唯独多了一个娱乐和老朋友聊天的机会,但是大伙都是玩完就走,我自己一个人不跟在家是一样嘛!

    吴女士说,“要是日间照料站能有专人陪护,做理疗,看个病啥的,那自己会考虑过来。”不过现在社区满足不了这些要求,所以吴女士认为“在自己家中蛮好的”。

    ④ 社区离家不远 老人接送不方便

    今年45岁的社区居民李先生表示,他曾经送70多岁的老母亲去日间照料站,“确实很舒服,老人挺高兴。说实话,那儿的服务,比我这个儿子还要周到。”可是一周后,他就坚持不了了。

    “日间照料站的时间是早上8点到下午5点,我要上班,每天为了接送老妈都得迟到早退,单位领导非常不高兴。”更让他为难的是,老母亲已无法自己行走,虽然“托老所”离家不远,但每天他用轮椅将老母亲先从12层楼坐电梯推到一层,再抱老母亲上车,送往“托老所”。到达社区后,他把老母亲从车上再抱到轮椅上,再请社区工作人员帮忙,将老母亲背到二楼的日间照料站。晚上接的时候还要再如此折腾一番。“每天都捏把汗,生怕把老母亲给摔了。

    所以一周后,李先生选择了放弃,宁愿出高价请保姆在家伺候母亲。

    ⑤ 公共“托老所” 不如家里方便

    陈女士与老伴都是吉林大学的退休职工,两个人都60多岁了,老伴去年开始患上了老年痴呆,自理能力很差,经常说些别人都听不懂的话,“现在年龄大了,我自己照顾不了他,吃喝拉撒都需要照顾,幸亏孩子雇了一个保姆来帮忙。可保姆咋照顾总是不贴心,所以我合计找个好的养老机构,我和老伴一起住进去,省得孩子操心。

    陈女士告诉记者,其实她对养老机构印象不好,害怕住进去之后受限制,又担心服务人员态度不好,自己和老伴受委屈。

    自打她得知社区能提供“托老所”后,她考察了一段时间,发现这个也不太可心,“最主要的是里面没有陪护人员,像老伴这样的还得我一个人伺候,早上去,晚上回,感觉更像是借宿,缺少家里那种感觉。”陈女士说,最主要的是一个屋里放好几张床,跟集体宿舍似的,上厕所还得“打招呼”,而且要走一大段距离,不如家里方便。考察过日间照料站的环境后,陈女士这样评价,要是在社区里也能像在家里一样就好了,能随意出入,还能看病啥的,那就太好了。

    B

    思路创新

    曾让“托老所

    看到过希望

    对于日间照料站没有老人来,鸿程街道东风社区也存在同样的问题,社区书记王敏也很无奈。相对于早上送来晚上接走,曾经有居民提出希望这里能够提供“24小时托管照料”服务。对此,王敏表示理解,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彻底“解放”家人、子女,亲人才能放心地去工作、出差或旅行。

    “我身体不好,虽然家离社区不远,但是这大冷天还得来回跑,不安全。”今年72岁的周涛说,她每天都要做一次按摩,由于平时家里就自己一个人,身体不好只能通过按摩来缓解,知道社区服务比外面便宜,一直想进“托老所”住,但怕来回折腾,如果能长期住就好了。可社区晚上就关门了,这点是最不方便的。

    王敏表示,“24小时照料”意味着“托老所”变成了“养老院”,违背了日间照料站的初衷,是不允许的。

    此外,一旦全天照料,将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原本许多服务都是免费的,这样下来将超出日间照料站现有的能力。而且,一旦“24小时照料”,“托老所”仅有4张床,一些老人住进来就不走了,公益性的“托老所”就变成了个别人的“福利院”,丧失了公平性。“在现有的框架下,我只能寻求更多社会力量介入。”王敏说,现在社区已与一个社会团体进行了联合,他们将提供包括理疗、按摩等服务,老人可以在“托老所”内免费享受这些服务,也可以上门服务,“上门服务是要收费的,但是费用比市场价格低很多,例如做一次按摩,在外面可能要30元-50元,在这只需要花10元。”王敏说,刚开始时有老人过来体验,可时间长了、天冷了老人就不愿意来了,只选择上门服务。

    C

    解决“拦路虎” 让老人爱上“托老所

    ① 志愿者机制或可解护理人员短缺难题

    现在已经引入一个社会团体,对娱乐累了的老人提供理疗服务,可即便是这样,仍然有老人不愿意来。

    对此,王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走专业化道路是破解之方。“最主要的就是社区专业人员缺少,不论是专业的志愿者还是义工,都有很大的缺口。”王敏说,日间照料站真正需要的,并不只是社区志愿者和大学生志愿者,而是有着专业的护理、医学、服务等专业的人员,并且能够全天候为老人提供服务的志愿者和义工。

    ② 保障性政策和资金才能保证健康发展

    本应颇受欢迎的“托老所”为何叫好不叫座?王敏认为,有的老人家庭观念重,平时在家要帮忙干一些家务活,没时间到日间照料站娱乐。“有的老人住得较远,来去不太方便,也就不愿意来了。

    此外,日间照料站虽由政府建设,但后期水电费、网费等开支,甚至人员工资等都没着落。

    王敏说,开始时他们曾计划少收一些费,但收效甚微。即使收费一再降低,老人仍有抵触心理。没有资金支持,很多服务难以保障。

    ③ 建立医疗保障让老人及儿女放心入驻

    “在长春,60岁左右的老人基本都在帮忙带孙子,来这里活动的一般都是70岁以上的老人,有的还是‘空巢’老人。”史书记说,“托老所”刚开始运营的两个月内,他们发现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的老人较多。“这样的老人社区想接又不敢接,主要是社区没有专业的护理人员,一旦老人突然犯病,很容易出现意外,老人的家人追责受不了。”在史书记看来,社区没有能力处理这样的人身安全事故。

    为此,史俊生认为,在“托老所”管理中,希望政府能出台相应的安全应急预防措施。

    在日间照料站排练的老人。

    来社区的老人多数都是前来打牌娱乐的。

    D

    互助服务

    或是破解难题

    实用之方

    若将“托老所”办得让人满意,可能要走的路还很长。有没有一种现实可用、快速见效的方法呢?毕竟多个社区已经开办起了日间照料站。社区居民张凤鸣的建议,似乎让我们找到了可行之法。

    张凤鸣老人今年61岁,身体一向不错,她建议可采用互助性的方式,提高日间照料站的服务。“我们这些身体好的老人其实可以发挥余热,一方面可以为其他老人服务,另一方面还能有所收入,还能爱护日间照料站的物品,把自己当成这里的主人。”张凤鸣说,这样她就可以一天到晚在里面玩,还能吃饭休息,“让所有能自理的老人参与日间照料站的管理和服务中去,可以轮流值班,用服务时间来冲抵日间照料站收取的费用,让老人互助,是不是很好呢?”张凤鸣觉得这样,还可以避免政府投入太多的人力、财力来支撑日间照料站,对于以后的运转会很有帮助。

    日间照料站

    社区老人日间照料站又称日间照料中心,多由社区组织建立,介于专业机构照料和家庭照料之间的新型养老机构。

    这是一种介于专业机构照料和家庭照料之间的新的养老形式。它的功能是为老人提供用餐、午休、康复等服务。老人可以早上来,晚上回,中午在这儿吃饭、休息,还可以在里面聊天、看电视、打牌。如果老人身体不适,日间照料站应请社区医生给老人治疗,日间照料站还应当邀请志愿者为老人提供各种义务服务。

    自2009年开始,为了使老年人真正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如今全市共设立280余个日间照料站,下一步将于2017年年末实现长春市社区日间照料站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