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特色、民族特性和时代特征

24.11.2014  16:26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发表重要讲话,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许多新论断、新观点。
  
  他总结道:“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实现中国梦,必须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而这‘三个自信’需要我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定作支撑。”第一次充分说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三个自信”以及“中国梦”的重要关系。结合最近以来习近平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笔者认为应从“中国特色”“民族特性”和“时代特征”三个方面深刻领会“五四讲话”中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
  
   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特色
  
  首先,要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习近平在“五四讲话”中指出:“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坚守在中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论断意味深长。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的,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特色。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非仅仅是作为意识形态和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而是充分反映“中国性”的价值体系。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和强调诸如“中国梦”“中国声音”“中国精神”“中国故事”等一系列重要概念,突出“中国性”,目的在于不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
  
  其次,要从“三个独特”中寻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论基础。“中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对习近平之前提出的“三个独特”论述的印证和说明。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强调:“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他尤其指出:“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结合这些重要论述,笔者认为,“三个独特”可以确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特色”。
  
   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特性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德性特征与中华民族文化的道德政治观具有一致性。习近平强调:“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这一论断明确指出核心价值观是一种道德。一般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非单纯的道德范畴,更有政治范畴的意蕴。习近平之所以将之归结为“德”,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道德政治观的继承。习近平还提出“国家的德、社会的德”等重要提法,意在发扬继承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文化。在讲到广大青年要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习近平特别指出,“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总之,习近平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华民族深厚的道德土壤,认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今年2月24日,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作了明确表述,即“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这些重要思想都需要我们认真领会学习。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建构与中国古代哲学“修齐治平”思想具有契合性。在“五四讲话”中,习近平大量引用中国古代经典,尤其在谈到中国古代“修齐治平”思想时,将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于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相联系。他指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中国古代历来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某种角度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这些论述充分说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明显的民族特性。
  
  最后,要善于从民族文化视角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基于上述理由,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善于从民族文化的角度进行解读。比如,“爱国”与古代的家国意识和民族情怀、“友善”与贵和尚中的思想、“敬业”与勤劳勇敢的内在品质,都有相同或相似的意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之所以放在社会层面,而非个人层面,正是由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以社会本位为本位,个人自由须让位于集体,这与西方价值观中的“自由”观念完全不同。
  
   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特征
  
  首先,不能割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各个历史时期价值观的联系。习近平在“五四讲话”中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先后谈到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价值观。他指出:“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是中国先人对当时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在谈到“五四精神”时,他又指出:“五四精神体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近代以来追求的先进价值观。爱国、进步、民主、科学,都是我们今天依然应该坚守和践行的核心价值。”这些论述,深刻透露出辩证法和发展的深刻思想: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历史发展中沉淀和形成的,因此不能割断其与中国各个历史时期价值观的联系,应看到相互之间的继承发展,要将“历史延续性”和“时代特征”统一起来。正因如此,3月11日,习近平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谈到“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这些无不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已有各种历史先进价值观中不断发展、充实、沉淀、凝练而来。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离不开它被不断赋予的新的时代内涵。习近平指出:“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因此,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与时俱进,体现开放性和包容性。
  
  总之,习近平“五四讲话”中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述,体现出上述三个鲜明特点。正如习近平2014年2月17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所讲的:“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可见,上述三个方面对于深刻领会和不断阐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重大。(马忠 周洲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