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社科院院长王庆五: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25.03.2015  14:35

  从党的十八大报告到2013年末《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印发,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一项塑造灵魂、改变人心的伟大工程在中华大地上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全国各地、各部门做了大量工作。两年多过去了,这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如何进一步推进?就此,江苏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王庆五接受了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的采访。
  
  记者:您认为宣传、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前必要性在于哪些方面?目前广泛采用的普及、引导方式是否有一定作用?为什么首先需要强调党员对全社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作用?
  
   王庆五: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广大人民群众中间采取多种举措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尤其强调党员干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率先践行,大大推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普及和大众认同,这些对于我国社会文明进步、凝聚民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巨大作用。从价值认同来看,我们经过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其中经历了巨大的社会跨越和历史变迁,今天又面临实现中华民伟大复兴道路上难得的机遇和深刻的挑战,极为迫切的需要形成凝聚13亿中国人民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共识。这种共识应该是来自于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明深刻的总结,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艰苦卓绝精神的弘扬,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时期不断形成的精神价值积淀,在通过不断提炼、不断升华的基础上,逐步在全党、全国人民精神世界中形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拥用这种价值共识,中华民族才能取得对过去的历史共识,才能获得面向未来奋进的齐心协力的精神力量。从社会普及来看,十八大以来两年多的时间内,在形式上,各地宣传核心价值观力度空前,通过散发传单、下发宣传手册、制作各种类型的价值观广告、组织志愿者为市民讲解、各个层面树立模范典型等,从国家、社会到家庭,从传统媒体到现代媒体,从城市到乡村,这种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多形式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确实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化方面起到了较大的效果,极大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从践行的主体上,特别强调党员干部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层次性和先导性。马克思说过,一切社会的统治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一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首先是主导这个社会先进分子必须身体力行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果不能在我们党员干部身上得到充分践行,那么对其他社会阶层来说一定是苍白无力的。再者,党员干部带头践行核心价值观,更加有利于价值观对全体人民的示范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12个词”,内涵极为丰富,指导行为空间巨大,怎样在人们行为中充分体现出来,需要示范群体在社会实践中让人民群众逐步了解到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如何转化为实践行为的具体路径和方式方法。更进一步看,今天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概括,还是社会主义初级发展阶段上的认识,在漫长的社会主义各个历史阶段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还在不断丰富,实践还在不断深化,党员干部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我们不断总结、不断升华、不断丰富这个价值观的必然要求。
  
  记者:据您的调查研究来看,民众对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接受认同情况如何?
  
   王庆五: 在我们的调查和研究中,总体来说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必须看到从十八大以来,短短两年的时间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整体上深入广大人民群众心中,普及程度和认同程度是过去的历史时期少有的。另一方面,确实在民众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次、12个词”有着不同程度的认知情况。特别是很少有人能完整说出核心价值观12个词,大多数人对于其中一些与家庭和生活相关的概念则印象更为深刻,提到频率特别多的词是友善、诚信、和谐、敬业、文明等。而对于第二层次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能完整说出来的很少。这也说明第一层面国家的和第三层面家庭的与中国深厚传统文化资源的价值观相比,第二层面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些现代社会观念在目前还不是那么深入人心。这种客观存在的公众对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忽视问题,我们认为有这样一些原因:一是传统的封建集权专制历史文化对等级、人治的重视。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文明的国家,政治上专制集权,需要相应伦理价值观给以支撑,而支撑这种封建专制集权的儒家社会伦理,几千年来被统治阶级改造为崇尚等级、信奉人治的伦理价值观,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则不是价值观的主流。二是中国政治伦理相对于国家、家庭建设的重视而对社会伦理建设的忽略。在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演变中,形成的政治伦理一极是国家,一极是家庭。国家是封建最高统治者的家天下,家是封建国家治理模式的最浓缩的单位。社会建设、社会伦理都是以封建国家和家庭的伦理来加以规范的。三是市场经济的发育滞后和以计划经济、单位体制为主体而导致社会空间的缺失。虽然新中国成立60多年,但是长期的计划经济、单位所有制,又造成了社会发展、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的缺失,因此,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些价值观念,长期以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中是缺位的。四是经济长期落后导致社会阶层的中间缺失而出现的市民价值观的空白。从价值观的主体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从社会主义社会之前继承发展过来的。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还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些价值观真正确立和成长的前提。而过去长期的经济落后贫穷也自然缺乏支撑这些价值观的社会主体。
  
  记者:如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真正深入人心,为人们所乐于践行?
  
   王庆五: 我们认为在当前为了进一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首先,还是要将目前我们各地党和政府所做的宣传教育普及工作进一步做下去。这种价值观是我们党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探索总结的重要成果,因此采取宣传教育普及的形式还是不可缺少的,这方面的工作在短短两年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人们的价值观养成,需要一个长期的社会化过程。为什么人们对“诚信”记忆如此深刻,因为在中国封建社会诚信也是一种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12个词,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其实并不多,这么短的时间人们记不了不奇怪,只不过有的我们过去就很熟悉,有的我们不熟悉不习惯。不要因为有人还记不全就怀疑我们这些工作的作用。当然,我们对一些人们已经熟记某些价值观,例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在宣传中还要大力讲清它们在今天的含义。其次,我们也要深层次有针对性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一是在倡导价值导向的同时使我们的制度建设很快跟上来。一定的价值导向与制度安排应该是同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与这个价值导向相互一致的制度安排。与价值导向相互一致的制度安排能够强化价值导向的引领力,与制度安排相互冲突的价值导向是得不到人们的尊重或者是苍白无力的。要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懂、真信、真用,必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决定,全面深化改革,加强制度建设、法治建设,破除一切社会潜规则,真正让人民群众生活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中;二是大力加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治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我们党顺应历史潮流的重大决策,加强社会建设、社会治理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至关重要。我们要大力加强社会组织的建设,大力培养人们的社会意识,大力培育公民的社会责任感。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国人生活在国家和家庭的两极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中国人处理好国家、社会、家庭的关系,健康的社会治理将大大拓展民众社会活动空间,加强全体公民的国家意识和家庭伦理与积极的社会意识、社会责任感的良性互动。只有这样,人民才会自觉认同和践行完整的、不被选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观。(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 张清俐)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