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石男子的“隐居生活” 农夫山泉有点田
一台收音机是和外界沟通的唯一桥梁 本组图片 本报记者 王强 摄
夫妻俩没事的时候要到山上拾柴
趁着没下雪,多拾点柴,以备过冬
老两口闲下来的时候也玩玩游戏
一根扁担,两桶水,李志荣一挑就是20年
家里没电已经20多年,这样的日子老两口已经习惯
家里的拖鞋都是孙连坤自己亲手缝制
每天18时许就躺下准备睡觉,早上闻鸡鸣而起。周边1公里内没有邻居。这样的生活,他们已经过了近30年了。
他们全部的家当,只有3间土墙房,一口井,一台拖拉机,一头牛,一条狗,三只猫,还有一公顷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基本全部家庭生活都围绕这些展开。这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是那么的不可思议。
结庐在田地 四周少人烟
53岁的李志荣是磐石市烟筒山镇南岗村2社居民。不过,他实际居住的地方在长阿公路旁边的一处山坡上,附近只有他和妻子在此居住。除此之外,周边全是农田。
这里视线所及只有两个村落。一个是小水库村,距离约1公里,但是隔着农田且没有熟识亲朋,他们很少过去。另外的一个,是牛心村,曾为乡镇,每隔一周有一个集市。
只要不是农忙季节,李志荣会每隔两三天去一趟牛心村,串串门,知晓一下最近发生的事情,回家后可以和妻子孙连坤讲述。
47岁的孙连坤很少出门。到牛心村需要步行近3公里路,来回光走路就要一个小时。“不如在家里待着,听听新闻”。
似乎停滞的时间
李氏夫妇居住的房子,可以说已经罕见。土墙、石棉瓦;举架不到4米,在两米处有两根横梁;屋里被烟熏得黑乎乎的;墙壁的报纸已经破落……不论哪里看起来,这一切似乎只存在于古老的记忆中。
这个房子,当年可是很风光的。上世纪80年代初,南岗村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李志荣自己到村头开荒,盖起了这座房子。那个年代,李志荣还是一名铁匠,收入颇丰,房子也很是有模有样。
后来,李志荣迎娶了妻子孙连坤,后来,两个孩子先后出生了。只是,时间似乎在此停滞了,李家的样子,一直延续至今。
和城里人换身份?不同意
李家的旧式衣柜上,摆着两座烛台,上面留有厚厚的蜡油。每天晚上,李氏夫妇就靠蜡烛照亮。18时许就开始上床睡觉,睡不着就听收音机解闷。
李志荣说,家里一年需要20多包蜡烛,价格100多元。自己家有水井,吃水不花钱。“一年水电费加起来就这些钱,不到城里一个月的电费。”孙连坤笑称,如果让她和城里人换身份,她不会同意。
幸福真可以是
农夫,山泉,有点田
李家靠门前的一公顷多田地为生。每年一万余元的卖粮款,是家庭最大的收入来源。另外,家里吃的大米是自己种的,蔬菜是自己种的,不需要花钱。另外,养了头牛,可以提供更多收入。
“有时候,听到广播里说那些高学历的白领累死了,忙得病了,我就想,那样的生活有啥意思?不都是生活嘛,何必搞得那么累?”孙连坤说,这种悠然自得的生活,给钱都不换。
新文化报 记者 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