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访谈:省科技厅负责人畅谈未来发展工作蓝图

10.12.2015  22:39

省委十届六次全会通过了《中共吉林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十三五”吉林科技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近日,省科技厅厅长李建华接受记者采访,细数吉林科技创新情况,畅谈未来发展的工作蓝图。

回顾‘十二五’,我省科技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李建华说,截至2015年,我省已持续实施7批重大科技攻关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60项,累计投入经费11.72亿元,引导地方、企业、科技开发机构和金融机构等渠道的资金投入超过110亿元;“两所五校”科技成果转化试点实现了体制机制创新,大院大所、大中型骨干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形成了一批可转化和已转化的科技成果;现有“孵化器”孵化场地总面积达170万平方米,累计孵化企业4000多户,累计毕业企业1500多户;出台了一批适合我省省情、可操作性强的政策和实施方案;科技人才队伍的规模不断壮大;医药健康产业成为我省新的支柱产业,在目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已成为我省发展态势较好的产业。

全会从吉林振兴发展全局的高度对科技工作作出重大部署,《建议》明确提出:突出科技创新核心地位,引领带动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推动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展望“十三五”,李建华表示,科技厅将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明确新时期科技创新工作战略重点,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紧扣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大对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前沿性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积极营造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环境,为我省创新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科技创新不能只追求高精尖,不能仅集中在少部分精英队伍上,要形成合力。创新也要适应吉林省的省情,适应我省企业目前的成果转化能力,重点开发可转化的成果,要创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氛围。”谈到“十三五”期间我省科技创新工作的关键点,李建华特别提出,就产学研三方面讲,最薄弱的环节在企业;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创新过程方面讲,薄弱环节是中间试验,科技厅将以问题为导向,着力补齐这两块“短板”。

突出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李建华说,想实现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必须要发挥企业的积极性,让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要通过政府,通过各方面支持引导,使企业成为科技决策的主体、科技投入的主体、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在项目方面,今后将重点支持企业为主体申报以及产学研合作的项目,重点支持满足企业需求、社会需求和有产业化前景的项目;同时,对于自行研发的项目已经取得了很好效果的,可以采取给予后补助的方式;还将对创新团队给予重点支持,形成创新的合力,改变过去那种“单打独斗”的现象。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舟桥”机制。为有效打通制约科技成果转化中试阶段的瓶颈,建立起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与纽带,我省2014年启动建设了中试中心。目前,全省建设了20个省级中试中心,部分已投入运行。“我们准备经过3年努力,建设30个中试中心,建成后面向全省企业和研究单位开放运行”,李建华说,中试中心将重点帮助工业企业熟化科技成果,开发配套技术,培育和开拓新产品市场,推广成熟的高新技术项目,搞好科技服务、培训、辅助决策及创取经济效益等。

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李建华介绍,今年9月,《国家技术转移东北中心建设发展规划》获得科技部批准,标志着吉林省科技大市场建设工作上升为国家布局。“十三五”期间,科技大市场将作为国家技术转移“2+N”体系布局中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东北地区技术转移核心区的功能,扁平化链接全国各技术转移区域中心的科技创新资源,集聚、整合和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建成后的科技大市场具有“交流交易、整合共享、融资孵化、对接服务”四大功能,拥有“技术转移、科技资源集聚、产学研协同创新、科技金融融合、科技成果孵化、科技政策宣传和落实”六大平台。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细数“十三五”的科技工作布局,李建华既感到重任在肩,同时又信心满满。他说,科技厅将秉承项目、政策加基地建设“三位一体”的工作思路,着力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注重质量的提升、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局面、加快推进医药健康支柱产业发展,突出发挥科技创新的核心作用,为吉林的振兴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记者 董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