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将有更多农民工子女会拥有“心灵营养师”
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子女随着父母来到城市生活求学,“通过我们的大量调查,发现他们中很多孩子存在着心理压力大、对自我没有认知,甚至缺少理想和方向等问题。”12月27日,在我省农民工子女心文化—“心灵营养师”培训活动启动仪式上,“心文化”传播志愿者协会秘书长马玲说,如何让农民工子女找到自己,树立理想和目标,已经成了社会、学校、家长必须直面的问题。
调查 很多农民工子女认为读书没用
刘同学,今年10岁,就读于长春市朝阳区一所小学,父母都是进城打工的农民,小学三年级的他成绩在班级里一直是倒数的,在采访中,他告诉记者,他不愿意学习,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上学,“觉得学习没有什么用。” 孙同学,今年读初中二年级,曾经经常逃课,期末考试,几门功课的成绩加起来都达不到一门课的及格线,“我觉得根本就学不好,身边同学也都这样,我爸妈也没念完初中,还不是照样找工作挣钱?”对于学习,他觉得无所谓,有时间不如打打游戏。
马玲告诉记者,他们也做过很多调查,发现很多农民工子女不爱学习,有读书无用论,“他们没有人生目标,身边也没有榜样可供学习,没有理想,也没有方向,在这个城市里,找不到自我。”
解读 父母关注度不够引发孩子心理问题
那么,是什么造成了农民工子女缺少自我认知,缺少理想和目标这些问题呢?马玲表示,主要还是这些孩子的父母对子女的关注度不够,“农民工这个群体,普遍自身受教育程度就不高,想教育孩子,也往往找不到合适的点和度,同时,他们的工作性质一般不稳定,收入不高,经常面对失业的情况,”马玲说,农民工自身就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生活、工作状态中,使得他们没有很多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很多人心态不好,这也直接影响到了孩子的心理状态。
昨日参加活动的长春市第30中学的一位班主任李老师也告诉记者,从和学生的日常接触中,她能感受到这些孩子的心灵是困惑的,为此作为老师,她也很着急,但对于心灵深层次的问题,主要承担教学任务的老师是很难真正触及到并帮助孩子纾解的,为此,她也常常觉得压力很大。
支招 志愿者疏导 家长多关注才能解决问题
在采访中,一位参与过几次公益课程,接受过志愿者心理疏导的马同学告诉记者,他过去觉得学习不重要,但听了志愿者们讲的很多励志故事之后,他对自己的人生有了不同的认识,“以前觉得我的生活就是这样,学习不好考不少高中,就去找工作,但现在我知道很多人条件比我还糟糕,可他们通过努力和坚持,都成功了,我觉得我也有了信心。”马同学说,他读初二,英语考试曾经只得20分,但他听了志愿者的话,给自己制定了学习目标并且努力学习,一周之后的测验,成绩就提高到了50分,这给了他很大的鼓舞,“现在我想考个好高中,将来读大学,找份好工作。”马同学说。
马玲告诉记者,通过调查和实践,她们发现,通过志愿者走进课堂,走近农民工子女身边进行心理疏导,可以有效地帮助农民工子女解决一些心理上的问题,帮他们树立理想,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但心理疏导是一个长期且缓慢的过程,不仅要依靠社会力量进行,这些孩子的父母也应该积极参与进来,“从实践上看,父母要先改变自己,如果每天能拿出一个小时的时间来和孩子沟通,问问孩子的学习情况,能不能听懂课程呀,老师讲了什么呀这些问题,多听听孩子说学校的生活和遇到的高兴事,不高兴的事,引导孩子接受生活现状,并积极乐观地想去面对生活,改变生活,与孩子共同成长,孩子的心理就会变得越来越健康。”
据了解,“心文化”传播公益行动,公益服务足迹遍布社区、学校和农村,已带动500余名大学生和咨询师志愿者,总志愿服务时长近1万小时,网络及直接受益总人数超过50万人次。未来,他们还将通过培训更多的志愿者,送公益服务到省图农民工子女阅读基地,并以此为核心,辐射到长春市内及周边的农民工子弟学校,让更多农民工子女拥有“心灵营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