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报告发布:专设“一带一路”生态环境状况专题
最新发布的《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15年度报告》专设“一带一路”生态环境状况专题,就陆域7大区域、6大经济走廊及26个重要节点城市的生态环境基本特征、土地利用程度、约束性因素等进行了系统分析。数据产品将无偿与相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共享,共同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6月6日,科技部举行记者会,正式发布《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15年度报告》。这是自2013年以来,科技部连续第四次发布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度报告。
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总工程师李加洪介绍说,2015年的遥感监测继续关注全球生态环境热点问题以及热点区域,选定“一带一路”生态环境状况和全球大宗粮油作物生产形势两个专题开展监测分析。
“‘一带一路’生态环境状况专题秉承‘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和合作共赢理念,针对沿线区域系统地生成了监测区域陆域与海域现势性较强的土地覆盖、植被生长状态、农情、海洋环境等方面的31个生态环境遥感专题数据产品。这些成果不仅可以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规划方案制定提供现势性和基础性的生态环境信息,而且可作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程中的生态环境动态监测评估的基准。”李加洪说。
为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中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报告指出,东南亚区和南亚区热带雨林与亚热带山地森林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区域。欧亚大陆高纬度地区的亚寒带针叶林生长缓慢,自身恢复能力差。因此,在规划和建设中应特别重视这些区域的生态保护。
主要经济走廊建设对沿线区域的经济将起到重要的带动作用,同时也会对走廊沿线的生态环境构成新的压力。比如,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穿越中国新疆、哈萨克斯坦、伊朗等干旱区,荒漠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报告建议,这些地区要以水资源承载力作为约束条件制定区域产业的优化布局方案。在经济走廊及其节点城市的规划建设中应加强科学论证。
(责任编辑: 环保厅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