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路上的铿锵足音——吉林省扶贫工作五年综述
2015年的那个夏天,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省考察时留下了殷殷嘱托:“我们正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
2015年的那个冬天,在漫天飞雪中,一股暖流从吉林省委会议大厅奔涌而出。在全省扶贫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巴音朝鲁指出,到2018年,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摘帽、确保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使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
三确保、两不愁、三保障,吉林省立下愚公志,吹响了攻坚的号角。
打开近几年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画卷,在波澜壮阔的振兴图景中,有一抹温馨幸福的底色浓厚绵长,其上列陈着的是“一个也不能少”的精彩故事。
精准发力——解决扶贫之最忧
“一头黄牛入股,每年2000元分红,5年下来就是1万元。”在龙井市明东村,农户金正元向记者表达着成为“股东”的喜悦。
明东村是延边州龙井市的一个边远贫困山村,有196户贫困户。这里的贫困户大多是年迈的老人,缺乏劳动能力和技术。为了实现“一个也不能少”的扶贫目标,龙井市利用国家财政扶贫资金,采用“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于2011年确立了延边优质黄牛养殖扶贫项目,有效解决了特困户的收入问题。
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是吉林省脱贫工作的一大亮点。
精准的施策,来自精心的部署。在2015年底的那次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之后,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全省9个市(州)和42个县(市)层层签订了责任书,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省直各部门也成立了由一把手任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企业、驻军、武警部队以及社会团体积极参与包保帮扶活动,形成了纵向五级书记抓扶贫、横向社会齐参与的扶贫工作格局。
2016年1月,吉林省打响了脱贫攻坚第一战,千个单位包村、万名干部包户、百万党员帮扶活动启动,省、市、县9.27万名党政干部联动,走进全省所有贫困村对接扶贫任务,落实脱贫计划。
不撒胡椒面,扶贫有准头。扶贫工作要到村到户,了解哪一村贫,哪一户穷。
摸清底数、建档立卡,吉林省将全省贫困人口、贫困村、重点县的数据,全部录入国家扶贫开发建档立卡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与全国联网运行,有的放矢。将扶贫从“点”扩大到“面”,瞄准西部干旱盐碱沙化地区和东部高寒山区等连片特困地区,831亿元的资金投入、389项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重大项目的相继实施,如春风化雨般滋润着这方贫瘠的土地,萌发出新的生机。
精准拔“穷根”,吉林省从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入手。“十二五”期间,吉林省贫困地区高速公路里程达到601公里,比“十一五”增加183公里,贫困地区通高速的县(市、区)达到12个,解决了480多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40万户农村群众住房条件得到了改善。
“造血”扶贫——补齐扶贫之最短
汪清县地处高寒山区,是吉林省东部片区新十年扶贫开发的主战场之一。
“从没想过在这高寒的山区里,日子会越过越好。”汪清县天桥岭镇木耳种植户朱孔春对记者说。从前的朱孔春,一亩地种玉米,利润仅千元;现在的朱孔春,一亩地种木耳,增收1.5万元左右。
从2011年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到2014年成为国家级出口食用菌质量安全示范区之一,汪清县培植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群众的案例,是吉林省以产业带动区域脱贫致富的一个成功样本。
“造血式”扶贫,授之以渔。吉林省大力推动“造血式”扶贫,积极推进十大扶贫工程,切实补齐“短板”,以产业发展带动区域致富,为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内生动力。“十二五”期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23元,比2010年增加2857元,年均增速高出全省1.2个百分点。贫困地区生产总值、全口径财政收入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拔穷根,换新貌。吉林省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了股份合作、集体经营、企业带动、联户经营、委托管理、承包租赁等20多种扶贫模式,按照股份化、市场化、法制化的产业发展要求,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使贫困户真正在产业实施过程中持续受益。“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和经营纷纷涌现,日趋呈现一主多元、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竞相发展的优势主导产业发展格局。
在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上做文章,全省片区县编制和完善了县级扶贫产业发展规划,强化项目进村到户机制建设,提高贫困群众在产业发展中的参与度、受益度和组织化程度,让贫困户真正在产业实施过程中持续受益,实现稳定增收。
帮扶兜底——拓宽扶贫之径
走进镇赉县新立村村民杨峥春的家,屋子干净整洁,有线电视、电脑宽带、电话、室内洗手间一应俱全。如果不是那一铺农村家居特有的大炕,你根本分不清这是农村还是城市的家居。
“以前我家住的是泥草房,夏天漏雨,冬天透风。现在没花一分钱,就住进这宽敞明亮的新房,多亏了长春的‘亲戚’啊。”杨峥春脸上洋溢着幸福。
杨峥春提到的“亲戚”,指的是中国一汽集团公司。几年前,新立村大部分村民还住在低矮、破旧的泥草房里,一汽集团实地调研、科学论证后,通过整村推进的形式,投入880万元,对全村最困难的马力屯进行了原址重建,实施水、电、路、网络和环境改善,使村民的生活条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近年来,吉林省积极拓宽帮扶渠道,广泛开展了“村企共建”活动,共有65家国有和民营企业与65个贫困村建立了共建关系,企业采取产业带村、项目扶村、招工帮村等形式,在贫困地区建设特色产业基地,带动辐射贫困户2万多户。
扶贫渠道不断拓宽,民营企业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共同参与扶贫。全省在完善社会扶贫机制过程中,加快了贫困信息库的建设,激发全社会参与扶贫的主动性、积极性,贫困地区社会事业明显进步。全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基本建立,免除232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积极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全省11个县(市)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每年直接受益学生约8万人;大力实施“雨露计划”,全省转移培训贫困劳动力10万多人,转移就业率达95%以上。
与此同时,吉林省还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困难群众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救助重特大疾病5.9万人次,人均救助金额5410元。加大对困难群众维护合法权益法律援助,建立覆盖全省的法律服务12348热线平台。
脱贫攻坚战正酣——
2016年这一年:吉林省财政扶贫资金投入是2015年的6倍、省级资金投入是2015年的12倍;完成贫困户搬迁3166户,新建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基地24个,扶持贫困户创业8337人;解决了2.94万户5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改造危房4万户……2016年,30万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任务全部完成。
坚持定力、开足马力,精准发力、深处着力,2700万吉林人民如今正步履铿锵,携手迈向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