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经营的致富路——吉林省革命老区脱贫攻坚系列报道之二

22.02.2017  11:13

      传统农业生产条件差,是制约老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俗话说,山不转水转,发展种植业有困难,可以在多种经营上下功夫。跳出传统思维想门路,很多贫困村在包保单位的带动下,开始在“”字上动脑筋。

      “鞭杆沟”的“短平快

      2月3日,立春。通化县三棵榆树镇鞭杆沟村。

      在鞭杆沟村,记者正赶上包保单位与村里签订责任状——2017年种植贝母80亩、木耳10万袋,养殖肉牛100头、笨鸡4000只。

      鞭杆沟村地处长白山区的一条狭长沟壑之中,人烟稀少,种大田收入不多,搞副业又没本钱,全村200多户人家贫困户占14%。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包保部门和村两委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带领乡亲们走上了一条产业脱贫之路。

      “70多年前,这里是著名的金川河里抗日根据地。现在东山、西山还有以前挖的战壕、战坑呢!”年近古稀的老人朱洪波向记者讲起了这里的抗联历史。

      当年抗联在这里建立游击根据地,除了山高林密、便于隐蔽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里的野生中药材特别多,既可食用又能治病,尤其是盛产贝母。可以说这里是野生中草药材的“聚宝盆”。

      村党支部书记李信亮说,近十几年来,山上的野生贝母不多见了,但人工栽培的贝母,每亩地需要两万元,过去乡亲们家底太薄,只能守着宝地干瞪眼。

      虽说栽培贝母投入大,但一次培育能连续多年收益,正常年景儿每亩收入都在万元以上。为此,包保单位和村干部们把头一笔专项扶贫资金就用在了种贝母这个砍穷根的“刀刃”上。

      记得2016年第一次来到这里时,恰好村里首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刚刚成立。合作社尝试种植了40亩贝母。年近古稀的贫困户朱秀梅的老伴体弱多病,为了照顾她,包保干部帮她找了个撒贝母种子的活儿,一个月能挣3000多元。于振宏是村里的贫困户,过去为了供孩子上大学,到处筹钱。如今,在合作社里他每天忙得脚不沾地,心里却美滋滋的。他说:“在合作社干活,按月发工资,我就有钱供孩子念书哩。”村党支部书记李信亮说,2017年在园区打工的村里贫困户最多能挣三四千元,人均也有1000多元,2017年全村就能脱贫,实现人均年收入5000元。

    “平岗”的“大买卖
 
      2月7日,农历正月十一。靖宇县那尔轰镇平岗村。

      村党支部书记吴振堂出村迎出大老远,邀请记者到两层红砖房的村部做客。“这下好了,投资60万元、占地300平方米的煎饼厂日产量已突破1万斤,目前已成功打开东北三省和山东市场,煎饼厂每个月用工15人,大伙轮流来,每人能挣3000元,大家伙在别的地方再挣点小钱,一年下来全村都能脱贫。

      靖宇县是抗联英雄杨靖宇将军壮烈牺牲的地方,群山环绕的平岗村是全县里有名的贫困村。“俺们这个村有多个抗联密营,像杨靖宇密营、蒿子湖密营、东大沟密营等。”去年记者第一次来到这里时,年过花甲的村民崔有学指着村周围的群山说。

      这里山高路远、交通闭塞,全村不到200户人家,贫困户占了76%。

      记者再次来到平岗村时,正赶上煎饼厂开张,包保部门省水务集团的党员干部们前来庆祝,全村敲锣打鼓,人头攒动。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董庆丰告诉记者,“下去走访入户时,看到有老百姓摊煎饼,摊的手法各方面都不错,尝一下口感也挺好,于是就提议建厂。村里缺资金,我们就帮忙担保、跑贷款,终于把厂子建了起来。

      1960年,一批山东人支边来到平岗村带来了摊煎饼的手艺,家家户户的小姑娘从十三四岁就开始练习摊煎饼,练不出手艺,找不到好婆家,一来二去,平岗村的煎饼出了名。但因为交通闭塞,外销只能通过一天一趟的大客车,因此平岗大煎饼一直没能摊出“大气候”。

      随着包保干部进村,平岗煎饼也走出了大山。在煎饼厂门外,张大爷激动地说:“感谢党和政府,感谢包保单位,我们的日子有奔头了。”在厂里,记者还见到了大爷的女儿张光霞,她一边动作娴熟地摊着煎饼一边对记者说:“‘包保书记’帮我们办起了煎饼厂,我们靠摊煎饼致富的日子不远了。”

      “孟家沟”的“特色牌

    2月4日,农历正月初八。通化县兴林镇孟家沟村。

      这次采访正赶上村里继灵芝、地黄等中药材种植之后的第二个脱贫项目——红色旅游项目出炉。

      地处长白山下哈尼河畔的孟家沟,山清水秀,风光旖旎。

      然而,对于习惯了山坡地上种苞米、鸡鸭鹅狗满院溜的老乡们来说,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的要求,也使他们在发展生产时颇费思量。由于这里地处哈尼河上游,属于水源保护地,有一些产业像大型养殖业等受政策制约不能搞。“带毛的不能养,冒烟的不许干,想要发展还得紧绷生态这根弦,这下,老乡们着实是没辙了。”包保扶贫单位党委书记张延祥回忆说。针对这种情况,包保干部进村后的首要任务,就是让乡亲们打消顾虑,打开思路,既要保护生态,还要增收。经过与村两委多番合计,2016年一开春,适合长白山区土壤气候条件的灵芝、地黄等中药材种植就成为了孟家沟村的第一个脱贫项目。张延祥告诉记者,“长得好的地黄一亩地能收8000斤左右,不好的也能收2000多斤,每斤0.7元,能收入1400元,比种玉米强多了。

    其实,孟家沟村还有一笔历史财富。70多年前,兴林镇孟家沟村赫赫有名,这里是河里抗日根据地的核心区域。在东北党史、军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河里会议就是在这个村召开的。据兴林镇党委书记韩继忠介绍,在孟家沟几乎家家都有一本红色家史,有的参加过抗联,有的送过粮食,有的救过伤员。讲起抗联的故事,乡亲们绘声绘色,滔滔不绝。于是,包保单位和村两委因势利导,发展红色旅游。这阵子,村里老老少少正忙着海选红色旅游讲解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