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长春大学团风学苑发展建设综述
长春大学是省属综合性大学,开创了中国高等特殊教育的先河。学校历经三十年的发展,形成了以“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立志成才、报效祖国”为内涵的“团风”精神,这是学校发展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和育人的办学特色与品牌。新形势下,学校党委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及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和弘扬新时期“团风”精神内涵,将其融入师生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逐步淡化行政管理色彩,突出“学校搭台、师生唱戏”理念,以加强师生社团建设为手段,以实现师生共同成长为目标,努力为师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价值的体现营造良好的氛围、提供良好的保障,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作为上述工作思路实践探索的产物,学校于2017年5月成立了长春大学团风学苑这一社团组织。团风学苑以“沟通、互助、共建、共享、服务”为宗旨,以党建为主导,科学构建了“一二三四九”工作体系。一核心,即以弘扬传承和创新“团风”精神、实现师生共同成长为核心;二群体,即以全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和优秀大学生骨干为主要工作群体;三联动,即团风学苑指导委员会和顾问团、团风学苑、团风学苑分苑三级联动;四结合,即实现团风学苑与党建和思政工作相结合,与“团风”青马工程相结合,与学校社团组织发展相结合,与学校人才培养机制相结合;九载体,即搭建了创新创业、科学研究等九个有效平台。经过半年的探索实践,团风学苑已初步发展成为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以及立德树人的优质“试验田”,为营造学校文化建设和尊师重教的氛围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并获得高校工委项目资金扶持。 一、团风学苑是对高校党建工作载体创新与思想政治工作融合发展的有益探索 团风学苑教师成员中,中共党员近90%,依托这一优势,积极探索社团组织建设“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模式。 一是活动载体设计紧紧依托党建工作主线。团风学苑组织广大学员共同参观学校特殊教育展馆和“团风”展馆,多种形式学习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撰写心得体会;全体党员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七·一”新党员宣誓和重温入党誓词、收看党的十九大开幕会等活动。以“党建引领志愿服务、志愿服务激发党建活力”为目标,深入南关区苗圃小学开展支部共建、文化传播等社会服务活动,开展长期的对接活动,进一步强化了学员的党员意识,提升了政治素养,增强了教师服务学生和社会的责任感;赴长春市中级人民法院观摩案件开庭,增强师生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树立法治意识。二是充分发挥团风学苑师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思想引领作用,他们率先垂范,勇挑重担,宣传和弘扬主流思想,积极传递正能量,引导群众师生向党组织靠拢,共同营造参与学校发展建设的良好氛围。目前,团风学苑教师间发挥不同学科背景交叉融合优势相互协作已蔚然成风。部分青年群众教师主动表达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的愿望,从而使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团风学苑是新时期对“团风”精神传承与发展的有益探索 团风学苑是继团风志愿者协会、国风·团风大讲堂之后,又一个以“团风”命名的长春大学的育人组织,于以往不同的是将教师纳入了“团风”精神受众群体,让师生与“团风”共同成长。 团风学苑首次吸收了全校51名优秀教师作为学员,每名教师一对三“认领”青马工程大学生学员,利用业余时间对学生进行学业上的指导和人生引领,进一步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凝聚了师生感情,使“团风”精神的奉献、拼搏内涵得到发扬壮大。团风学苑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根植于对“团风”精神的传承上,组织了系列理想信念、法治廉政教育活动。吉林日报社总编辑陈耀辉、省法学会副会长韩起祥先后为团风学苑做了以“信仰点亮青春”、“立德树人、德法兼修”为主题的成长论坛报告。 团风学苑在实践方面为“团风”精神融入了更多的内涵。积极响应国家全民阅读号召,发起了以“爱心传递 助力成长”为主题的捐书倡议活动,学苑教师首次捐书106册。与苗圃小学共建,将高校的教育资源带到社区和乡村学校。管理学院分苑赴贫困村为村民开展电商平台培训,机械学院分苑赴社区开展孤寡老人志愿服务,国际教育学院分苑成立了团风宣讲团。目前校院两级参与团风学苑的教师人数已接近全校专任教师总数的50%。 三、团风学苑是对“师生共同成长”理念与实践的有益探索 “立德树人”是高校立身之本,“立德”的目的是教师“树人”,“树人”的前提是教师“立德”,二者缺一不可。师生“共同成长、同向同行”是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服务于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现实途径,也是团风学苑成立的核心要义。 团风学苑构建了9个小组,分别依托党建活动、文化宣传、咨询论证、科学研究、精彩课堂、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成长论坛九个平台开展活动。每位教师学员双向角色,一方面参加1-2个组的工作策划,一方面参加其他组的活动。同时,团风学苑与“团风”青马工程对接,在全校15000名学生中吸纳150名作为首批学生学员,开展师生结对交流和辅导。教师做学生人生和学业的“双重导师”,通过学业指导、社会实践、拓展训练,满足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成长需求,努力实现师生在各领域不断向高精方向上发展,同时增加了师生间的信任与融合,提升了师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截至目前,教师学员中有12人参加了吉林省青年教师课堂大奖赛、长春大学青年教师课堂大奖赛,指导学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赛、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等,并获得多个奖项;教师学员胡小颖在2017年被评为吉林省第六批拔尖创新人才;学生学员中有26人参与了教师科研项目,受到各方面关注和肯定,成为团风学苑发展和建设的新动力。 四、团风学苑是对学校社团组织发展的有益探索 高校社团组织缺少顶层设计、可持续发展动能不足等问题,是制约高校社团组织发展建设的瓶颈问题。长春大学积极搭建良好的服务平台,努力实现社团组织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抓手。 团风学苑采取“自发、自愿和自我管理”模式,成立校级学苑和院级分苑,学苑指导分苑开展工作。学校成立指导委员会和顾问委员会,学校党委书记赵骥民、校长李志瑶担任指导委员会主任,党委宣传部为团风学苑总协调部门,协调解决实际问题。还邀请了各领域中有突出成就的部分人士作为特邀顾问。各分苑理事长由基层党组织书记兼任,整合所在学院原有社团组织,聘请专业教师指导、设计多样化的社团活动,结合专业特色成立兴趣小组,将教学、科研和学生工作有机结合,既调动了广大师生工作的积极性,又提高了活动质量。目前正积极配合学校工会与其他社团联合发起成立教师社团联合会。 团风学苑与“团风”青马工程这种师生共建的融合发展模式,成为学校社团建设发展的新起点。在校工会的倡导下,很多教师社团拟吸收部分大学生共同参与,教师社团指导学生成立同类社团,为学生社团向高水平、规范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团风学苑学员纷纷表示,通过参与这样的社团,让自己的专业和兴趣与其他人找到了合作共赢平台,增加了更多的归属感、幸福感。 五、团风学苑是对学校人才培养机制的有益探索 团风学苑以43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为主体;分苑向学苑输送优秀会员;学苑领导机构人员采取两年一届轮值制等。这种上下联动、自我造血、人才输送、良性循环的机制,为更多的青年人提供锻炼的机会。 学苑自成立以来,紧紧把握人才培养定位,探索创新开展了系列活动。举办“成长论坛”4场,小型论坛27次,对党建工作精神、社会公众热点等相关选题进行交流;搭建创新创业促进平台,充分发挥学员不同学科优势,通过创业文化沙龙、中心孵化等形式,普及师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增强创新创业意识;开展问题调查,形成了高水平报告,为学校发展提供决策参考;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战略,利用暑期派学员外出考察开阔视野;根据各级部门的课题要求,开展思政、党建、学生就业等方面的立项,提高学员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食品分苑开展了“团风学苑在行动”之最美教师评选活动;计算机分苑举行了“拔尖人才培养工程”师生对接会。部分团风学苑教师还成为学校第四次党代会和特教学院三十年院庆筹备组织工作的重要参与者。学校2017年评选的20名“黄大年式好老师 长春大学团风育人标兵”中有9人为团风学苑教师。有30名大学生学员成为东北亚贸易博览会志愿者,还有很多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成为所在学院的骨干力量。 学校指导委员会、校内外顾问通过参加活动,对青年教师进行了多方面的考察,发现了很多责任心强、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高、具有发展潜力的教师,已纳入人才储备,为学校进一步拓宽遴选人才、培养干部的渠道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长春大学团风学苑成立以来,得到了省市部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长春大学将进一步积极探索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举措,不断做实做强,为高校党建、思想政治教育和宣传文化工作的发展做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作者: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