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里的垄上芭蕾——白城现代化农业发展系列报道之一
无论是寻觅白城传统农业的坚实足迹,还是品味鹤乡现代农业的发展成果,人们都会明显感受到设施农业给瀚海大地带来的沧桑巨变。初冬时节,塞北大地朔风凋碧,万物萧瑟,但走进遍布鹤乡田畴上的一座座大棚,映入眼帘的却是生机盎然一片葱茏,各类反季节蔬菜郁郁葱葱长势喜人,似乎在向人们传达着农家增收的喜悦,那一处处生机勃勃的绿色,有如阡陌上欢快律动的音符,一支曼妙多姿的垄上芭蕾和韵而舞……
优势产业改写经济版图
靠天吃饭、技术落后、效益低下、收入不高——传统农业给人留下了这样的印象。如今,这种状况在白城市农村正悄然发生着变化,驻足于田野、道旁,放眼望去:一栋栋高标准日光温室“破土而出”、成方连片;温室内,菜农育苗、嫁接、移栽,个个俨然成了技术熟练的“土专家”……
“我们的好日子都是打温室大棚里‘长’出来的。”洮北区民乐村的刘凤海望着大棚里油绿的菜苗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原来我只有3座棚,总共收入6万多元,2013年在政府的补贴下又建了5座,估计又能收入10多万元。”刘凤海高兴地说。
白城棚模蔬菜生产历史悠久,是最早利用棚室种植蔬菜的地区之一。其中,温室栽培黄瓜在东北开创先例,成为全国的先进典型。白城年日照射数2915小时,年平均4至5摄氏度,无霜期134天,完全能够满足棚模蔬菜生长发育的需要,棚模日光温室可全年生产蔬菜。同时,白城发展棚膜蔬菜科技力量雄厚,从事蔬菜研究、技术推广,中、高级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40余人。几年来,在大棚、温室里共进行了200多个新品种实验示范,推广了20余个新品种。现在白城市蔬菜科技力量已成为全省同行业一流科技队伍。这样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条件,为白城发展棚膜经济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发挥优势,打造特色,树立品牌。按照《关于在全省组织实施“无公害蔬菜行动计划”的意见》要求,白城各地认真抓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和认证工作。全市共建设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50万亩,经省农产品质量中心认证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11个,面积18.5万亩,大安市被省里认定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县。镇赉县到保镇、镇赉镇和洮北区保平乡设立了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标牌。全市经过认证的无公害蔬菜11种,其中洮南市的红干椒经过国家认证,洮北区的10种蔬菜通过省里认证。现在有28种蔬菜正在申报国家级无公害蔬菜。制定了20个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其中8个已报到省里。洮北区开设了4个无公害蔬菜专卖店,设立了10个无公害蔬菜流动售货车。5月中旬,市绿办结合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对全市无公害蔬菜进行了抽样检查,共抽20个品种,132个样品,合格率99%。
徜徉于鹤乡的田野,目之所及,百亩甚至千亩集中连片的大棚比比皆是,截至目前,全市棚膜经济面积已累计发展到6.72万亩,其中,大棚4.63万栋,面积4.86万亩;温室3.09万栋,面积1.86万亩,每栋暖棚纯收入3万元,每栋冷棚纯收入1.5万元,据统计,2014年全市棚膜经济预计实现产值近18亿元,在农业经济板块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园区基地构建新型格局
沐浴着冬日的暖阳,洮北区工农村棚膜园区内弧光闪烁,焊花点点,搭架、铺膜……近百个集中连片的塑钢架及蒙盖在上面的塑料膜,在暖阳下发出耀眼的光芒,成了该村设施农业更新工程进程中亮丽的风景。据该村有关负责人介绍,东风乡工农村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和长年蔬菜种植效益优势,推进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目前,工农村设施蔬菜生产总面积为40.5公顷,其中温室3.3公顷,大棚37.2公顷。现有蔬菜和温室、大棚配套两个园区,共计160栋大棚,年收入近600万元,今年春季,该村又兴建了温室大棚配套设施45组,每组一个温室、一个大棚,目前大棚温室主体工程基本完成。
“我们村的棚膜蔬菜生产园区将通过全国园艺作物标准园的创建,逐步实现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和产业化经营模式。”看着眼前火热的施工场面,该村负责人满脸的自豪。
“发展蔬菜只是白城市产业布局的一枚棋子。”白城市有关部门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科学规划和具体要求,白城规划建设大安市四棵树、安广等乡(镇)4万栋棚膜香瓜基地,洮北区平台、平安等乡镇1万栋棚膜雪寒韭菜基地,镇赉县镇赉镇等乡(镇)2千栋棚膜大葱基地,洮南市洮府、安定等乡(镇)3万栋其他瓜果蔬菜基地,通榆县开通等乡(镇)2万栋棚膜蔬菜基地……这些基地都在全国有着较高的市场知名度,像一串珍珠散落在鹤乡广袤的田野上。
与这串串“珍珠”相呼应的是在瀚海大地争相怒放的一批发展势头迅猛、经济效益和示范带动效应明显的现代农业示范区。近年来,白城规划建设以5个县(市、区)城镇郊区为中心,发展棚膜经济,作为城市蔬菜直接供应基地和优质瓜果产业示范区。大安——白城——查干浩特图乌公路沿线棚膜经济产业带,通榆——洮南——白城长白西线公路沿线棚膜经济产业带,推广示范滴灌、喷灌等旱作节水措施。同时推行绿色无公害等标准化生产,打造一批高科技、新品种、优质高产无公害棚膜经济示范园区,建设以洮南市黑水、通榆县双岗等乡(镇)为中心的10万亩保护地西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以洮南福顺等乡(镇)为中心的3万亩辣椒标准化生产示范区,以大安市红岗子、洮北区平安等乡(镇)为中心的8万亩保护地香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通过引进良种,改良土壤,配方施肥,机械化生产,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示范园区。
发展设施农业,主要是通过人为改善生产条件,为农作物提供温度、湿度、光照及水肥等生长环境,使传统农业在一定程度上摆脱自然环境的束缚,实现农产品反季上市,从而追求农业效益的最大化。这正与白城发展棚膜经济的思路相吻合,蔬菜反季上市,价格自然走高,菜农的收入必然提高,致富的步伐也因此加快。市委、市政府充分利用这一契机,紧紧依靠国家、省对设施农业的扶持政策,本着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原则,大力推进引嫩入白、大安灌区、洮儿河灌区三大灌区水利工程建设,新增修缮抗旱水源井1万眼,购置大中型节水灌溉设备2000台套,全程灌溉能力提高100万亩;加强白城人工增雨基地建设,提高东北区域人工影响天气的能力;新增农机总动力50万千瓦,购置各种类型拖拉机及配套农机具2万台套,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5%,用先进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实现农业机械化。
科技创新引领发展方向
探寻在实践中推进,变化在逼迫中提速。如今,特色高效设施农业成为鹤乡农民创富增收的“新宠”。随着设施农业在白城不断发展壮大,棚膜经济生产开始向集约化、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走进已投产的每一处设施基地,耕作小道完善相通,加压泵房按需分布,排涝沟渠一应俱全。一栋栋棚体排列齐整,棚顶的卷帘可升可降,棚内宽敞明亮,齐备的滴灌管在膜下延伸。如果在冬季育苗,还有棚内保温和地热升温。由于一改过去就建棚而建棚的简单做法,顺应了气候变化规律,注重建棚后内部温、光、水、气的协调配套,实现了农产品的优质、高产、安全,生产的避灾、减工、增效,生产者将之形象地称为农业的“安居工程”。
发展设施农业鼓起了农民的腰包,也让群众开始重新审视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方法,并积极加入到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生产的大潮中。在这期间,一个新生组织应运而生,那就是合作社的兴起。白城把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增强棚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载体。依托大棚园区,大力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社,并在生产经营中实行“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包装、统一价格、统一销售”五统一的管理模式,为加快发展设施农业“推波助澜”,使棚膜生产的规模优势、产品质量优势得到充分体现,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份额显著提高。
目前,全市成立瓜菜生产专业合作社116个,入社成员17591户,占生产农户的59%。如今,当你走进白城的一些设施农业大棚,就会看到一栋栋现代化温室里飘香的反季节蔬菜瓜果和热火朝天的农家乐观光旅游景象,白城农民正在用行动为农业生产写下新的注脚。
发展高效农业,科技是基础,服务是关键。棚膜经济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不断提高棚膜经济的科技含量,白城市有关部门先后从辽宁、山东等地高薪聘请专业技术人员56名,通过安排住房、协调贷款、低价承包等优惠政策,从辽宁新民和我省辉南等地引入种植示范户62户,从本地下派技术人员126名、培养科技示范户245户,对棚膜生产进行技术指导。几年来,全市引进金妃香瓜、抱籽甘蓝、苦苣、芥蓝、太空椒、无刺黄瓜等瓜菜新品种56个,推广膜下滴灌、瓜果嫁接、增施二氧化碳气肥、无土栽培、立体栽培等新技术11项,棚膜生产的科技水平显著提高。
“有了专家的农业指导,俺心里也有了底。今年俺的3栋棚里的果蔬赚了不少钱,不仅还清了建棚贷款,家里还盖起了新房,跟过去露天种地靠天吃饭可是大不一样!”洮北区工农村的种植户李大爷兴奋地告诉记者。一项项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运用,为白城农民撑起了告别传统农业的跳板。创新催生着农民思想观念发生深刻的变革,而观念的变化是最大的变化。如今,越来越多的白城农民已告别春种秋收旧习惯,过去溜墙根晒太阳的冬闲变成了冬忙。
2015年或更长一点时间,全市大棚(温室)蔬菜面积将发展到10万亩,棚膜蔬菜产量将达到50万吨,占蔬菜总产量的比重将由现在的24.8%上升到40%左右;棚膜蔬菜产值将达到20亿元,年均递增9%;在现有基础上,农民人均棚膜蔬菜纯收入将达到1600元,种植从业人员达到20万人……
蓝图绘就,脚步铿锵,风乍起,一池春水吹皱。虽是初冬季节,我们分明感受到了白城的现代农业发展的春潮涌动,分明感受到了鹤乡美丽乡村建设的春意盎然,分明感受到了瀚海城乡人民生活的无限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