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山区的,越是大众的”——白山市发展生态效益型特色农业综述

20.03.2017  12:11

  3月8日,春寒料峭。走进中天农业园的大棚里,一股热气便扑面而来,上百株桃树密集成林、绿意盎然。虽然花期刚过,但是在嫩绿叶子的映衬下,数朵桃花悄悄探出头来,娇艳欲滴。据了解,这些桃树将在6月陆续上市,比正常桃子上市要早两个多月,价格最高可达30元一斤。一株桃树结果100多斤,一个大棚栽种100多株,每年可实现产值10多万元。

  近年来,白山市充分发挥农业的比较优势,挖掘资源潜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参、蛙、菌、药、菜、牧、果、游八大主导产业板块齐头并进,大山合食用菌产业园、吉林人参生命科技产业园等现代科技产业园彰显出强劲的龙头作用,生态效益型特色农业展现出勃勃生机,为全市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新动能。同时,精准施策,创新扶贫带动模式,实施扶贫产业项目,有力推动脱贫攻坚深入实施,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套用这句话,我们说,“越是山区的,越是大众的”;“越是白山的,越是中国的!

  “八仙过海”——特色农业显神通

  春节前,江源区圣达农业的头茬儿草莓成熟了,色泽纯正、汁多味香,刚一上市,便深受广大市民的青睐,即便是50元一斤,却仍被预订一空。

  长白山区山高林密、沟壑纵横。位于长白山腹地的白山市,“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貌特征,决定了农业农村经济不能发展规模化种植。与此同时,丰富的长白山物种,又为发展特色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白山市高度重视生态效益型特色农业发展,有针对性地出台了加快发展实施意见,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农业提质增效为目标,以深度开发长白山特色资源为抓手,强力推进农业转方式、调结构、增效益,围绕参、蛙、菌、药、菜、牧、果、游八大特色产业板块,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之路,生态效益型特色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2016年,全市特产业产值达到了125亿元,特色产业占农业比重达70%。

  ——构建人参全产业链。依托国家将人参产业列入50个重点培育的接续替代产业和吸纳就业产业集群,以及省部共建国家级长白山人参专业市场两个政策优势,按照“一个人参之都、发展两参产业、培育三大基地、建设四大产业园区、构建五个中心”的目标,围绕人参产业带,充分发挥人参核心产区优势,促进全产业链落成。落实人参良种繁育基地、绿色有机人参(西洋参)生产基地、林下参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逐步扩大非林地栽参面积,逐渐缩小伐林栽参面积,稳步提升人参种植集约化、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高附加值发展林蛙养殖加工产业。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结合全市封沟养蛙822条沟系的实际,立足林蛙产品综合开发价值高、市场需求逐年加大的产业背景,加快壮大林蛙养殖加工业。

  ——规模发展食用菌产业。结合食用菌产业发展历史悠久、地理气候条件优良、产品品质独特的优势,促进食用菌产业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推动北药产业基地建设。立足全国“三大中药材基因库”的资源优势,紧紧抓住国家《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和《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的有利契机,围绕长白山道地中药材产业带,建设五味子、灵芝、平贝母、天麻、返魂草等十大中药材产业标准化种植基地。

  ——加快发展生态畜牧业。突出山黑猪、林下肉牛、长白山梅花鹿、优质蜜蜂、保健鸡等五大类特色畜牧产品,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

  ——大力发展山野菜、山珍野果特色食品产业。依托优势资源发展地域特色品牌,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进一步提升长白山特色山野菜、坚果、浆果等绿色食品市场竞争力,打造长白山特色健康食品产业链。  

  ——全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依托长白山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把庭院经济与生态旅游有机结合起来,在沿江环山等旅游资源优势突出区域,大力发展特色山珍野果种植业,建设一批采摘农业、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精品农业规模种植基地。

  全市各地依托优势资源,围绕八大产业板块,注重示范引领,科学规划特色产业布局,突出打造沿路特色产业带、沿江特色产业带和沿旅游线路休闲农业产业带。如今,抚松的人参、靖宇的蓝莓、临江的葡萄、长白的粉条、江源的香瓜、浑江的蔬菜,各地都使出“看家本领”,培育出独具特色的产品,八大产业齐头并进,特色农业焕发出勃勃生机。

  “龙飞凤舞”——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化经营

  大山合现代农业公司的菌棒车间里,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装袋、封袋。高高罗列的菌棒经过三个月的发酵,便可进行栽培。该公司实施“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实行保出耳、保产量、保回收的政策,每年可提供近600万棒高钙富硒黑木耳菌棒,回收50吨,产值达5000万元。不仅充分发挥了龙头企业的作用,每年还带动500多户农民栽培黑木耳,实现增收致富。

  龙头企业带动力强、涉及范围广。着力培育壮大大山合等36个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围绕“长白山人参”品牌建设,深入推进人参精深加工,大力开发人参食品、保健品、化妆品、药品等系列新产品,抢占高端产品市场。突出抓好万良国家级长白山人参专业市场省部共建,加快推进吉林人参生命科技产业园建设,重点建设太安堂、金森赛德等人参产业精深加工项目,把白山建成吉林省人参经济新隆起带。

  ——培育永利药业和三宝堂等龙头企业,提高林蛙精深加工率,促进林蛙产业发展壮大;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规划“越冬池、孵化池、变态池”的建设地点,在维护森林生态的前提下,降低养殖成本和死亡率;加快制定林蛙生产加工技术规范,执行国家标准,实行产地保护,确保产品质量,树立“吉林长白山中国林蛙油”的品牌信誉。

  ——培育大山合、宝源食用菌等龙头企业,全力建设大山合食用菌产业园区和临江市食用菌产业园区,做到“菌种良品化、布局精细化、基地标准化、厂房设施化、分工专业化、农民职业化”。依据气候条件、培养料资源、劳动力资源、产品终端市场距离等要素科学规划发展布局,开展优良品种选育,扩大良品覆盖率,加强设施建设,建成一批标准化生产基地,同时探索食用菌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化的路径,进一步增加食用菌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建设五味子、灵芝、平贝母、天麻、返魂草等十大中药材产业标准化种植基地,发展壮大靖宇县中药材产业园区和抚松县人参加工园区等六大产业园区,培育壮大靖宇林村中药材公司、抚松制药公司、临江利生源等八大龙头加工企业,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加快形成三大北药种植产业带和“六区多园”深加工产业集群,完备产业发展链条,加快推动长白山医药和野生资源健康产业发展,打造中国北药基地。

  ——培育精气神、信诺、长白山鹿业、天祥土特产和酉盛达等龙头养殖加工企业,集聚政策、资金、市场等要素资源,创新养殖、屠宰加工、市场营销等环节,采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坚持全链条、全利用的产品开发战略,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实现技术改进、产品换代、产业升级;根据市场需求,建设一批基础设施条件好、带户能力强、产品加工成系列、市场占有率高的龙头加工企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积极研发蜂、鹿等系列精深加工产品和生物制品,开拓高端市场。

  ——围绕长白山刺五加、蓝莓、草莓、黑果花楸、长白山猕猴桃及红松果、大榛子等特色山珍野果基地建设,重点培育林源春、利生源等龙头企业,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创建示范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社会化服务示范组织,打造“一村一品”示范村和“一乡一业”示范镇,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基地。抓好特色生产体系建设,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做好“三品一标”认证、续展等工作,以园区为引领,促进标准化生产基地开发和品牌产品提档升级。抓好经营体系建设,拓宽销售渠道、提升产品档次,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销售”新模式,依托邮乐网、渤商所“长白山馆”建设,积极开发特色菜、特色果系列单品种新产品,重点培养一批产加销一体化发展的基地、园区、龙头企业,打造成为全省知名特色农业品牌聚集区。

  ——打造一批集采摘、观光、体验、吃住于一体的休闲农业产业园、农家乐、休闲山庄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一批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和国家级休闲农业企业,以典型引路促进休闲农业快速发展,形成“一乡一特色、一村一景观”的休闲农业格局。深挖长白山文化、朝鲜族满族文化、地方民俗文化和红色文化等人文旅游资源,依托长白山旅游、边境游、红色旅游、冰雪旅游、乡村旅游等旅游资源,实施休闲农业提升工程,打造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区。

  龙头企业乘风破浪,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特色农业效益大增,发展前景极其广阔。

  创新带动——自我“造血”加快脱贫

  靖宇县濛江乡中华村养殖基地里鹅声嘹亮,成群结队的大白鹅,或优雅地漫步,或敛翼急奔,或振翅腾空,好不热闹。公司采取企业+贫困户模式,饲养3万只霍尔多巴吉鹅,可带动周边6个村、945户1151名无劳动能力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在脱贫攻坚战中,白山市立足农业产业优势,以引领贫困户脱贫为核心,以发展脱贫致富项目为重点,以做大做强致富产业为支撑,不断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型特色农业。采取政府主导推动、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组织互动、产业园区牵动、能人大户联动、干部帮扶促动等举措,上马扶贫产业项目,积极探索扶贫带动模式,引导市场主体与贫困户紧密联结,带动贫困户广泛参与产业发展生产经营,建立稳定的脱贫创收机制,增强贫困户自我“造血”功能,实现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

  坚持以差异化发展为取向,围绕参、蛙、菌、药、菜、牧、果、游八大产业板块,紧密结合贫困村的实际和贫困户的从业习惯、意愿,深度优化农业结构,按照“一乡一业”、“多村一品”的模式,以特色产业基地和特色产业园区建设为依托,因地制宜带领贫困户发展生态效益型特色农业。目前,全市已经扶持贫困户发展以人参、天麻、还魂草等为主的中药材350亩,以黑木耳、香菇为主的食用菌500亩,高效益蔬菜种植520亩,高效益经济作物800亩,其他作物种植500亩。

  ——“产业基地+贫困户”。结合各地的资源优势和种养习惯,按照政府引导、部门扶持的要求,围绕特色产业园区、产业基地和农业结构调整,科学规划布局长短产业,带动适宜自主发展农业产业的贫困户新上一个种植或养殖产业项目,扶持贫困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帮助贫困户解决好资金、技术、产品销售等问题,做到通过发展一个产业项目实现脱贫。

  ——“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提高贫困户生产发展的组织化程度和风险抵御能力,支持农民合作社和其他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托管、牲畜托养和土地入股等方式,引导有劳动能力、没资金又没土地资源的贫困户就地到企业和基地务工就业。

  ——“合作社+贫困户”。依托全市各特色专业合作社,发挥合作社的技术、管理和市场优势,以“订单”为联结,吸引贫困农户积极参与到合作社之中,通过统一发放种苗、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回收加工和统一销售的方式,降低农户承担的风险,增强小资本应对市场波动的耐受力,达到贫困户平稳增收的目的。

  ——“乡村旅游+贫困户”。充分挖掘贫困村屯农业生态、旅游观光、文化教育等多种功能,积极发展类型丰富、特色鲜明、发展规范的乡村旅游产业,依托名山秀水等乡村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引导贫困户依托旅游龙头企业和特色旅游项目,采用“农家乐”方式,从事餐饮、住宿、导游、观光游玩、土特产销售等项目实现增收脱贫。

  ——“互联网+贫困户”。键盘在手,不用东奔西走。依托邮乐农品“线上引流、线下展销,线上孵化、线下建点,一站式便民服务”的优势,整合优化全市特色产品仓储物流配送体系,搭建便民、惠民的电子商务平台。“邮乐农品——长白山馆”已于去年4月19日开通,上线企业14户、162款产品,进一步拓宽了农特产品销售渠道,提高了贫困人员致富能力。

  依托科研成果支撑,加快推进整体科技扶贫。增加特色种植养殖业科技元素,坚持做实“一产”带动脱贫。依托全市10个农业产业园区、33个特色化产业基地、36户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带动和促进特色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培育做大“二产”实现脱贫。联合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共同开展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实验和示范,提高产品档次和产品的精深加工开发能力,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开展科技支农活动,加大科技培训保障脱贫。针对贫困地区和贫困户缺少实用生产技术这一现状,围绕贫困群众生产服务需求,组织实施脱贫培训“阳光工程”。去年,全市组织各类农业科技培训635次,受益贫困户9800人次,做到了每个贫困户都有一个技术明白人。

  2016年,全市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94个、基础设施项目292个,带动农村人口6907人实现脱贫。

  生态是根本、效益是目标、特色是生命、富民是目标。白山生态效益型特色农业之路将从这里起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