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村变身“白富美”——丰满区旺起镇建设村发展纪实

13.11.2015  08:51

      穿过一个崭新的村门,沿着笔直的村路走进丰满区旺起镇建设村,道路两侧的边沟干净整洁,各户院子统一新安装的栅栏粉刷一新,村头一块三角地段的垃圾、柴草垛被清理之后建成了一个小游园。

      了解建设村的人都知道,这个山区小村,几年前还不是这般模样。2012年之前,建设村没有集体经济,产业单一,农民生活水平低,基础设施也不完善。2010年又受到洪灾,更是让原本就底子薄弱的建设村再遭重创。

      建设村富了,也靓了起来。是什么让这个昔日的贫困村变身为“白富美”?

      创新模式抓集体增收

      不能让贫穷在建设村扎根。

      2011年,经过慎重研究,建设村班子决定通过发展集体经济来带动村民转变传统观念,增收致富。

      建设村党支部按照“抓支部,强队伍,更新观念创财富”的理念,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开辟出一条以休闲观光农业为特色的发展之路。

      建设村有西大沟和建设两座小Ⅱ型水库,水库周边环境十分优美,特别适合发展休闲旅游业。村干部敏锐地看到了这一资源的潜在发展优势,认定了发展休闲旅游业是惠民强村的好出路。经过村干部、党员、村民代表多次开会研究,甚至把外出打工的村民召集回村征求意见,最终确定了与个人合资,兴建一个集“吃、住、游、垂钓、采摘”于一体的农家乐山庄项目。

      2012年,建设村利用市、区拨付的50万元专项资金,对西大沟水库附近的集体土地进行了平整,铺设了硬覆盖,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合资方负责建房装修及经营设施,村集体以租借的方式,把山庄全部交由投资商经营,村里每年向投资商收取10万元租金。村里借助农家乐山庄的客源优势,又开发了水库垂钓项目。农家乐山庄和垂钓区的建成,使建设村形成了以休闲观光农业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格局,带动本村富余劳动力80余人就业。

      扩大产业助村民致富

      村集体增加了收入,如何使更多的村民也走上致富道路,就成了村班子接下来考虑和研究的问题。

      2012年3月,旺起镇组织各村干部到磐石市取柴河镇、蛟河市黄松甸镇的食用菌种植基地进行考察。看到当地的发展规模和现状,建设村村干部认为发展食用菌种植是壮大村集体经济、带领村民致富的又一次绝佳机会。

      建设村利用村里的一块集体耕地,投入资金建设了黑木耳种植大棚,由村民承租种植黑木耳,并组建了广源黑木耳种植专业合作社。村里帮助种植户统一联系原料供应商,种植户只需要承担原材料的购买费、雇工费以及每袋食用菌向村集体固定缴纳的设施使用费即可。通过这种模式的发展,种植户的收入大幅提高。

      2014年4月,村里经过多方协调,与外来投资者合资成立了沃亚食用菌培育有限公司,村集体以政策资金和土地入股,以分红的形式增加集体收入。公司基地建设发菌室60栋,年可生产黑木耳菌袋1000万袋,产值可达3600万元,带动了全村以及周边村屯农户发展食用菌种植,解决了建设村400余名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如今的建设村,村强民富。在短短的3年间实现了大跨越,村集体连续两年收入突破2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1万元。

      多措惠民提幸福指数

      近年来,建设村集体先后筹资400余万元,用以加强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村民居住环境,进一步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建设村有一条大河,一到汛期大水四溢,造成大量水土流失,给村民生产生活带来很大危害。2014年,村里组织村干部和党员义务献工,修筑了100多米的石笼河堤,保证了汛期村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建设村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先后投入90万元,修复损毁道路和重建水毁桥涵;投入12万元,在村路两侧种植了花草树木6000余株;投入3万元,在全村设立固定垃圾存放处理点22处;投入110万元,为每户安装了自来水;投入15万元,为每户安装了数字电视等。如今的建设村已实现了供水、供电、交通、排水、通信和数字电视全覆盖。

      在改善村民生产生活环境的同时,建设村以发放补贴的方式为全体村民缴纳50%的合作医疗费用;逢年过节,村里还会为低保家庭、残疾家庭送去米、面、油等生活物资和慰问金,让村民们感受到村集体的温暖;为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村民的综合素质,村里每年还拿出2万余元,组织村民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实用技术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