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城:让生态文明成为永续优势
连续五年,全市平均降水量保持在440毫米以上,远超383.8毫米的多年平均降水量,城市优良天气指数达335天,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人民更幸福……如今的白城,处处生机勃勃。
党的十八大以来,白城市将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市”“水文明生态示范市”“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一个又一个称号的获得,正是对白城生态文明建设的褒奖。
从制度到实践,绿色发展提速
白城市把“绿色”作为发展底色,全力建设“美丽白城”。2016年在全国率先编制完成了《白城市生态保护与建设总体规划》和水资源综合利用、草原保护与恢复、湿地保护与恢复、森林生态建设等10项配套子规划。2017年,白城市《生态保护与建设五年行动计划》正式启动实施。
老城改造提升、生态新区建设、新农村建设、造林绿化、湿地草原生态修复……在建设吉林西部生态经济区理念的指引下,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速。
补齐生态短板,筑牢西部生态屏障
生态修复,大地重披绿装。5年来累计造林205万亩,森林覆被率达12%。荒漠化土地面积由2009年的1596.4万亩减少到目前的1042万亩。
河湖连通,万水润瀚海。白城市在全省率先实施“河湖连通”工程,构筑水域网络。累计连通泡塘60余个,改善和恢复湿地面积640平方公里,恢复草原、芦苇面积105万亩,地下水位最高时平均上涨1.02米。
引蓄并重,湿地生机再现。湿地面积由2012年的669万亩增加到742万亩。2016年,消失了14年的东方白鹳再次飞临向海筑巢。每年在迁徙过程中停歇在莫莫格自然保护区的白鹤占全球总量的90%以上。
向生态要效益,实现“绿富同兴”
农业进入快速发展期。粮食生产能力跃上百亿斤台阶,五个县(市、区)均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吉塔”辣椒、黑水西瓜、草原红牛等10多项产品成为国家地理保护标志产品。作为全国最大杂粮杂豆交易市场,白城市年交易杂粮杂豆超80万吨。
牧业发展势头强劲。畜禽饲养总量实现“四连增”,至2016年年末,全市畜禽总饲养量达5358.25万头(只),同比增长2.33%。全市畜禽养殖业产值可达135亿元,牧业人均收入可达4100元,同比增长3.85%和2.5%。
清洁能源产业方兴未艾。白城是全国风电本地消纳综合示范区和新能源示范市,全市风电建设、高载能产业、清洁能源供暖、电网输送及远端消纳等清洁能源产业不断发展。
目前,全市风电装机333.5万千瓦,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56.7万千瓦,生物质发电装机6万千瓦。
生态旅游热度逐步升温。以“湿地风光、鹤乡白城”为主题的湿地生态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显著提升。2016年,全市接待旅游人数达236.1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0.86亿元。
记者手记
金秋十月,水草丰美的莫莫格自然保护区里,从西伯利亚归来的白鹤翩然而至。鹤与自然相映成趣,形成了湿地独特的美景。
美景背后,是白城市交出的生态答卷。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生态红利持续释放,生态建设深入人心,生态美与百姓富实现了共存共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白城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把生态建设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落实到各类规划、具体项目和日常工作中,全面建设“美丽白城”,努力追求有质量、有效益的永续发展。
“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市”“水文明生态示范市”,一个个“国字号”头衔是白城生态文明建设的见证。
如今,河湖互济、草茂粮丰、水碧天蓝,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丽白城初具形态。在这里,生态文明成为一个越来越清晰的发展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