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城:棚膜生金

01.02.2018  11:42

  隆冬时节,滴水成冰。但在大安市四棵树乡南山湾村的6栋温室大棚里,成熟的草莓鲜红欲滴。虽然每公斤价格达上百元,但大棚内仍是人来人往,不少市民前来采摘,尽情享受着冬季田园的悠闲与惬意。“每栋收入10万元没问题。”农户李丹信心十足地说。

  这只是大安发展棚膜经济的一个真实写照。

  近年来,大安市把棚膜经济作为富市裕民的重要产业来抓,以发展设施农业、避灾农业为突破口,以发展棚膜经济为着力点,依托龙头企业,通过园区(合作社)示范带动,主抓城郊结合,突出沿路发展,重点打造了46个标准化棚膜经济园区,形成了“龙头企业+园区(合作社)+农户”的棚膜产业发展格局。截至目前,全市大棚保有量达到20500栋、使用面积2.1万亩,发展拱棚面积5.6万亩、地膜面积22.3万亩,棚膜面积占耕地面积的14.8%,年产值11.2亿元,农民人均收入2590元。

  政策引领,助推快速发展

  棚膜经济快速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作为国定贫困县,大安敢于在棚膜经济发展上舍得投入,采取群众自己拿一块、政府补一块、银行信贷一块的办法,解决农民投入资金不足问题,扩大棚膜产业规模。出台了《关于集中资金发展棚膜经济指导意见》,大安市财政每年列支500万元以上扶持资金,对建设15栋大棚以上的棚膜园区,每栋大棚补贴4000元。制定出台《大安市使用财政资金(扶贫发展资金)扶持贫困户脱贫实施方案(试行)》,为二星、三星贫困户发展蔬菜大棚每栋补贴12000元。目前,全市累计发展大棚3880栋,其中,2017年贫困户发展大棚1984栋,每栋大棚实现年收益5000元左右。2017年新建了最大的舍力镇民强村单体园区,建设规模近600栋,以叉干镇先锋村为代表的集中连片50栋以上的园区近100个。以园区建设为主导,辐射带动城镇周边、交通沿线,实现梯次推进,促进了规模总量扩张。

  在基础设施保障上,农村公路、打井上电、节能灌溉等项目重点向棚膜经济倾斜,聚焦用于棚膜产业园区建设。2016年以来,新建园区道路28.4公里,新打机电井822眼;新建2个占地6公顷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在集中区建设完善了16个农产品交易市场,保证了产品市场化营销。

  计划到2020年,大棚数量达3万栋,成为全省棚膜经济优势产区。为解决农民后顾之忧,还开办了大棚保险业务,508户1230栋获赔33万元。

  强化服务,提供技术保障

  为了让种植户掌握技术,充分利用科技之春、新型职业农民技术培训等资源,强化对棚膜技术的指导。积极推广四层、五层棚膜生产及中小拱棚生产、绿色有机生产等实用技术。开通了农业科技“120”服务热线,聘请6名专家分区域现场指导,使从事棚膜生产的农户都学会配套实用技术,提高其科技素质和经营水平,保证了棚膜产业健康稳定发展。农业部门及时总结了富琳草莓园、地海有机农庄、农业科技示范场“开心农场”等棚膜经济发展典型,印制成资料发放给农户。太山镇巨宝村的土壤为沙土地,不适合生产粮食,且十年九旱,如何致富一直困扰当地农民。2010年前后,村里到山东寿光考察后,决定在村里建黄菇娘大棚,村里免去土地承包费用,再补贴一部分,建一个大棚只要5000元钱,但村里没人敢承包。当时,党员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进行了种植,准备第一年赔2000元。结果,不但没赔,还净赚2000元。其他村民一看都来了兴致,第二年就建了70多栋大棚。目前,全村黄菇娘大棚1200栋,面积达1800亩,年产黄菇娘100多万公斤,实现产值近千万元。过去的贫困村,现在成了名副其实的“巨宝村”。十里八村的乡亲们都来学习取经,大安市因势利导,这一产业快速发展,黄菇娘面积达1.6万亩,产量达900万公斤,实现产值1.03亿元,带动农户4800户,已成为全省最大的黄菇娘产区。

  打响品牌,提升产品竞争力

  2017年8月22日10时,大安黄菇娘成功登陆淘宝天猫聚划算平台,开拍不到20分钟订单突破1000单,2天时间总计销售4176单 ,销售4500公斤,买家遍布全国24个省,实现销售额15万元,大安黄菇娘真正插上翅膀飞向千家万户,走向全国。这是借助电商平台实现特色产品线上销售的成功范例。

  大安市坚持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全面提升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为此,市财政每年设立专项资金200万元,为生产基地和种植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标准化技术服务。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创建为契机,推行节水、节药、节肥和全产业链监管,严格规范生产操作行为,大力推行市场准入、基地准出和产品可追溯制度,严把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嫩江畔”大米、“虹昌”植物油等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14个品牌、11个认证单位、23个品种通过认证,“三品一标”面积达到38万亩。碧泉健康食品公司尝试选用黄菇娘加工成饮料深受欢迎,全面投产后将带动更多农民增收。利用现有的6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8家棚膜产业合作社和13个电商平台在技术、市场、辐射带动等优势,形成了“合作社(经纪人)+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棚膜经济发展模式,现有大棚中有12000栋融入到龙头企业或合作社,有近60%的棚膜生产经营者通过进社入股分红方式,实现“挂靠”式增收。“我以大棚入股合作社,每年分红1200元,加上外地务工,当年就成功脱贫。”现年43岁的舍力镇民强村三星户姚海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