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冲击波——有关通榆农产品“上线”的见闻与思考
葵花论个卖,听起来新鲜。
不久前,通榆县乌兰花镇东木村种植大户邢波就把自家的向日葵以每个5.5元的价格卖出,共计2067个,进账1.1万余元。邢波的葵花论个卖,缘于他的“触网”。
通榆县农民与“电商”结缘,始于去年秋季。2013年9月,通榆县与吉林云飞鹤舞农牧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借助电子商务平台销售农产品。邢波接到县农业局工作人员的电话,告诉他县里正在实施农产品电子商务“原产地直销”计划,他家的优质葵花被推荐给了电商,由电商直接收购。接下来的事更让他惊讶:电商工作人员从订货到装车运走只用了8天,不仅货卖得顺,钱也回得快。电商收购葵花头,由县电子商务发展中心提供担保,10多天后就把货款汇给了邢波,收入还比往年多了一大截。
据悉,通榆县葵花、杂粮杂豆、小米等农产品的网上销售已占总销量的30%。
由此,电商给通榆农产品销售带来了一股冲击波。
(一)
位于科尔沁草原东部的通榆县,有“葵花之乡”、“绿豆之乡”的美誉,出产杂粮杂豆、牛羊肉等特色优质农畜产品。但是受区域位置不佳、销售方式落后等因素制约,产品一直“种强销弱、优质不优价”。
当地种植养殖户多年来习惯了将手中农畜产品卖给收购商的销售方式,这种方式存在许多弊端,往往销售困难,收益甚微。
2013年,通榆县提出了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战略,实施农产品“原产地直销”计划,10月,“三千禾”旗舰店在淘宝正式上线。12月6日,通榆县政府又与1号店签约,优选1万亩优质弱碱土地和10余个优质杂粮杂豆品种,建设1号店农产品直销基地。同时,还开通了“禾协会”微信公众平台,随时发布通榆农产品信息。
登录“三千禾”旗舰店的网页,通榆县的各种优质杂粮杂豆都被拍摄成了精美的图片。在这里,消费者只要轻点鼠标,就可以买到通榆的优质农产品。
记者了解到,为了加速农产品“上线”,县里成立了通榆县电子商务发展中心,联合白城市农科院提供农技支持,依托云飞鹤舞公司,将农副产品打包上线。同时,每名副县级领导包保一个粮豆品种的产业发展。
(二)
“三千禾”旗舰店上线后,借助淘宝网聚划算活动及与1号店战略合作,大力推介通榆优质杂粮杂豆,仅“双十一”前后的销售就突破了100万元。
数字的背后,是农户增收的喜悦。什花镇青海村种粮大户陈万国家种植5公顷谷子,年产3万斤,以前一斤最高只能卖2.8元,还不好卖。如今,陈万国家的谷子能以每斤3元多价格卖给电商。卖粮轻松了,钱袋子也鼓了起来。“网店销售真牛!农产品经过深加工,在网上就能打出品牌。这是以前不敢想的。”陈万国说。
在网店运营过程中,通榆县政府在提供相关优惠政策的同时,还在“电商”和农户间当起了销售担保。电商和农户商定好价格,直接收购农产品,等资金收回后,再向农户付款。
从2013年10月初至今年9月末,“三千禾”旗舰店实现农产品网上销售1300吨,销售额达1600余万元。近日,陈万国和县里的多家种植户通过县委、县政府与电商签订了2015年包销协议。“网店火了,我们农户手里的农产品不愁卖了,增收的希望就在眼前。”陈万国说。
(三)
电子商务改变了以往农产品单一的经销模式,给农民带来了方便和实惠,前景如何?吉林大学商学院教授刘伟江认为,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动力持续增强,正与传统产业进行深入融合。通榆提出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战略,顺应了新形势发展要求。借助电子商务,通榆为农特产品与销区对接找到一条新路,解决了“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
通榆县县长杨晓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破解长期以来的农产品销售困局,就必须改变传统的销售方式,省去大量中间环节,在确保农产品质量的同时将更多的利润留给农户。
但电子商务的兴起也带来了考验和挑战。作为一种新兴事物,无论从思想观念还是人才上,发展电子商务的基础都比较薄弱,打破人才短缺瓶颈乃当务之急。
今年以来,通榆县加强培育优秀电商人才,促成淘宝大学“农村电商讲习所”开班。他们请来阿里巴巴的高级咨询师和一批创业精英,传授网店怎么开,分享成功者经验。县里还为这次培训课专门开通了电视直播和视频会议系统,各乡镇的农民在自家炕头就能听讲,听众总数保守估算也有两万多人。10月,县政府提出增设职教集团电商相关专业培训内容:重点在新型组织带头人、带富村官、种养大户、返县创业大学生等群体中,培育千名电商人才。同时,引导县乡村尽快形成组户联动,基地、加工、网店的链条模式,促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千村万店格局。
县里还将出台支持电商发展的有关政策措施,设立专项发展基金,重点支持电子商务企业集聚发展、电子商务示范工程建设、电子商务配套服务业等建设。同时,提高加工配套能力。培育扶持现有25户加工企业优化升级。谋划储备100个深加工项目。利用县内平台,吸引深加工企业向园区转移和集聚,推动农畜产品附加值提升,拉长产业链条,形成有保障、可持续的电子商务供应链。
刘伟江教授说:“电子商务平台对农产品的品质要求高,消费者对产品的评价往往决定产品和企业的兴衰存亡。”对此,陈万国感触颇深。虽然销售不愁,但他种粮压力却更大。签订包销协议后,陈万国从选种到施肥直到最后的收割,每个环节都得按照电商的标准严格操作,当地农技人员还会进行专业指导。
在农产品上网的起步阶段,通榆没有主推农户单打独斗的网店经营方式,而是政府主推农产品品牌,靠龙头企业来带动农户“触网”。“这有助于迅速扩大当地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增加品牌可信度。”刘伟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