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强化生态环境评价作用 全面提升环评审批服务绿色发展的水平
为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实施绿色发展的战略部署,2016年,省环保厅将进一步强化生态环境评价作用,充分发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推动绿色发展、改善环境质量、保障公众环境权益中的作用,不断拓展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模式,全面提升我省环评审批服务绿色发展的水平。
一、优化区域发展,推动开展战略环评工作,进一步强化规划环评作用,助力全省经济转型升级
(一)进一步推动开展战略环评、规划环评工作。结合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东部绿色转型发展区、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西部生态经济区三大区域的发展战略及重大发展规划,通过建立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全省省域、城市、县域、工业集中区等总体规划及交通、水利、矿产等专项规划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对发展战略以及区域、行业规划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评估和预测,从空间上宏观把控区域发展目标与环境目标的相符性,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提出符合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准入清单,全面优化生产力布局,助力绿色发展。
(二)强化规划环评空间管制、总量管控和环境准入效力。从规范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程序、严把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质量入手,一是按照“优先保障生态空间,合理安排生活空间,集约利用生产空间”的原则,推进构建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强空间管控;二是立足于改善环境质量,科学调控区域产业规模和开发强度,通过总量管控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削减行业污染物排放总量;三是在符合空间管制和总量管控要求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规划区域主体功能定位、环境质量现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环境保护要求等,提出环境准入负面清单和差别化环境准入条件,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四是探索建立规划环评及审查意见的数据库及管理应用平台,推动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信息共享,强化规划环评对项目环评的指导和约束作用,建立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的联动机制。
二、优化项目审批,加强行业指导、严守项目准入、推进生态损害赔偿,引导全省产业合理布局
(一)加强行业引导,突出环境保护优化产业结构作用。严格控制“两高”行业新增产能,稳步推进化学制浆、电镀、鞣革、印染、危险废物处置等重污染行业的统一规划、定点管理;化工、建材、冶金、发酵、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处置等行业按照“入园管理、集中治污”的原则,加快推进退城入园工作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石化、冶金、印染、造纸、皮革、电镀等重点行业的改造升级;强化燃煤小锅炉整治,提高清洁能源比重,进一步优化调整我省能源结构。
(二)严格生态空间管制,实行差别化环境准入政策。依据生态服务功能类型实施分类、分区管理,科学合理地规划好生态空间,对于生态红线划定区域,实施严格的管控措施,提高生态环境准入标准。对于环境容量相对宽裕的地区,在保证主体功能和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在环境准入上予以倾斜,引导项目集聚发展,实现环境容量高效利用;对于水、大气和土壤等环境问题相对突出区域,实行严格的环境准入政策,控制污染物新增量,确保环境质量不恶化。切实把好建设项目产业政策准入关、选址准入关、环境可行性准入关,对违反国家产业政策、威胁生态安全、危害群众环境权益的建设项目坚决不批。
(三)建立健全生态损害赔偿制度,着力加强我省生态环境建设。一是建立相对完善的《生态环境评价技术体系》、《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等技术、制度体系;二是建立科学的生态环境评估体系,加强鉴定评估队伍建设,形成评估能力,推动生态环境由定性评价向定量评价的转变,为生态环境补偿、赔偿、追责机制有效实施提供相应的技术保障,从而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优化服务意识,通过发挥环评制度的前期指导作用、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推动网上审批等,为建设项目提供优质的全过程环保服务
(一)突出发挥环境影响评价对建设项目前期指导作用。继续做好重大建设项目超前介入现场对接、超前沟通协调推进、超前安排总量指标等“三超前”服务工作;对国家审批的重大项目实施领办、代办服务,对申报国家资金的重点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对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重点项目开辟直通车,为全省重大项目建设做好环评审批服务工作。
(二)进一步强化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事中事后监管。全面推行重大建设项目环境工程监理工作,明确监管责任,规范监管流程,完善监管手段,提高监管效率,完成一批环境工程监理示范项目,推进我省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全面推行重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工作,对于具有长期性、累积性和不确定性环境影响的重大建设项目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全面反映建设项目的实际环境影响,客观评估各项环保措施的实施效果,进一步提高我省建设项目全过程监督管理水平。
(三)积极构建环评网上审批平台。按照省厅构建大数据平台的要求,从工作实际需求出发,开拓思路、积极探索,推动建立吉林省建设项目环评审批信息系统,实现省、市、县三级联网审批,并将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重要敏感保护目标、污染源分布和各地审批结果等数据,集成到系统中,做到省、市、县三级有关部门均能通过大数据平台进行按需查询,科学审批。
(四)进一步完善环评信息公开机制。全面规范建设单位环评信息公开内容、公开时段、公开方式、公开范围、公开程序,建立全过程、全覆盖的建设项目环评信息公开机制,确保公众能够方便快捷的获取建设单位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建设项目环评信息,畅通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渠道,保障人民群众对项目建设的环境影响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切实保障社会和谐稳定。
(五)实行全省环评审批标准化管理。一是进一步规范环评审批程序,明确从备案、受理、评估、审查、公示、审批等环评审批的标准化环节;二是研究建立建设项目审批标准化管理体系,按行业制定环评审批模板,实现审批标准、内容的规范化、标准化。同时,按照标准化管理内容,持续开展建设项目环评审批质量检查,严肃查处并及时纠正环评审批中存在的问题,切实提升我省环评管理水平,保证环评审批工作科学、公正、廉洁、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