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循环,浙江打出“组合拳”

02.11.2015  12:01

    “地越种越硬,越种越薄;肥越施越多,成本越涨越高。”近年来,种地农民的反映几乎众口一词。如何在数量增长和质量、效益提升三者之间找到一条道路,实现转型发展,做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已经成为中国农业共同的、亟待破解的命题。

      地处东南沿海的浙江,一直在探索农业科学发展、持续发展的道路。2010年开始,浙江提出“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思路,并将其纳入全省生态文明建设部署中,希望打造“生态农业、美丽田园”。“生态循环”是农业转型发展的要求,也是解决发展和环保这对矛盾的必然之举。“生态循环”如何推进,浙江的思路和做法是打好四套“组合拳”。

      理念引领与顶层设计的组合拳

      人多地少,农业资源短缺是浙江农业的基本特点,因此,浙江不能走依靠资源消耗和物质投入取得发展的传统发展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就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而“高效生态”,正是“两山”理念在农业领域的深刻体现。

      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高度重视生态环境打造,希望通过“治水”实现“两转型”,其中一个转型就是农业转型。省长李强则提出通过“生态循环”将浙江打造成“绿色农业强省”。分管农业的黄旭明副省长认为,“生态循环”是现代农业的精髓所在,“连生态循环都做不到,还谈什么现代农业?

      生态循环路径何在,浙江的设计是:通过源头控制投入、过程清洁生产、种养结合,实现生态循环,确保农产品的安全、放心、绿色。但要进行具体落实,所面对的问题何其复杂。

      这些问题林林总总,有的属于习惯层面,有的是部门之间的协调,有的是涉及到政策、投入等,如果没有一整套顶层设计,而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势必难以形成合力,影响推进成效。

      按照“一项目标任务、一个推进方案、一套支撑政策”思路,浙江着力建立和完善一整套制度:省人大颁布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促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决定、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办法等法规规章;省政府制定农业废弃物处理与利用促进办法、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的意见等;组织编制生态循环农业、生态畜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至此,由30多个法规规章、政策意见、实施方案、行动计划组成,包括资金补助、考核机制综合配套的格局得以基本构建。

      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的组合拳

      循环理念之核心,在于实现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有机结合。对此,浙江根据资源禀赋、环境承载和产业特点,有减有增,大力度调整养殖业的空间布局及内部结构。

      2013年底,浙江农业推出水环境治理和畜禽养殖业转型升级行动,依法划定禁限养区,对禁养区内的养殖场户一律关停搬迁,其余则逐场逐户开展污染治理与生态化提升。

      “政府引导”并不是“政府包办”,对市场意识浓厚的浙江而言,有一点始终十分明确,这就是能够进行市场化运营的,一定交给企业主体,而政府则在其背后实现监管。

      龙游是闻名远近的生猪大县,经过转型调整,生猪存栏在70万头左右。大量的猪粪、尿液以及大量的病死动物处理问题,让地方政府感到十分棘手。在“市场意识”引领下,龙游构建起多方共赢的处理机制。

      一是猪粪,“开启能源”每天派出全封闭的槽钢车,将养殖场集粪房的猪粪运送至厂区,进行沼气发电、有机肥生产。为了让企业满负荷运转,厂长朱有标不得不想尽办法到处“找粪”。

      二是尿液,由养殖场通过铺设好的管网,输送到附近农田。村集体则安排专人管理,向养殖场收取一定费用。该费用一半作为人工支出,一半做管网维护、新村建设,调动了用户的积极性。

      三是病死猪,开创“集中处理、保险联动”模式。养殖场为每头猪缴纳4.05元保费,一旦出现病死猪,无论大小,即可获得30-600元不等的保险。

      病死猪由处理中心统一收集、统一处理。该中心每天可处理病死猪1600头左右,每头可获得政府80元补助。

      通过企业化、市场化运营,龙游的生猪养殖污染基本得到了解决,畜牧业也出现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同样采用市场运作的,还有废弃包装物收集。目前,浙江已出台回收和集中处置的试行办法,该经验脱胎于杭州市余杭区。其做法是:各街镇为责任主体,部门间协调监督,经营单位折价回收,农资公司集中存放运输,由专业环保单位归集销毁。现在,余杭的农药包装回收率达九成以上。种植大户俞奎洪说,农药瓶子袋子都能换钱,谁还舍得扔?

      为切实解决沼液异地利用问题,浙江已有39个县市区建立了66个沼液转运服务组织,每天488辆槽罐车奔波于田间地头,每运行一吨可获10到50元的政府补贴;针对有机肥,浙江则建成150家加工企业,年产能达150万吨。如今,通过社会化服务,由政府发放相关补贴,来促进有机肥和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因此,化肥农药的减量收效十分明显。仅天台一个县,供销系统的数据就显示,去年化肥、农药销售量总共锐减了900多万元。

      为了保障运行,目前浙江各地正着手建立环境倒逼、约束有力的监管机制,一些地区还探索出农业绿色发展政策引导与生态保护负面清单相结合的财政补助机制,倒逼主体践行生态循环理念。

      示范带动与整体推进的组合拳

      生态循环农业属浙江首创,少有经验可参考。对此,浙江采用示范带动与整体推进的实践路径,通过前期探索,形成了一大批高效生态、模式清晰、可学可推的示范区、示范主体,其中以“主体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县域大循环”的三大循环体系,最为值得推崇。

      主体小循环,是指在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内部,应用种养配套、废弃物循环利用等模式,以达到全利用、零污染的目标;园区中循环,则是指在农业“两区”内,通过建沼液处理、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等节点工程,以实现循环;县域大循环,顾名思义,就是以县为单位,通过优化产业布局、治理养殖污染、推行清洁化生产等,整体构建生态循环农业产业体系。

      三大循环,最具创新意义、最具示范价值的,当属区域大循环,因此其也成了浙江日后推进试点省建设的基础平台和重要支撑。对此浙江各地的探索颇多。

      杭州下辖的淳安属农业大县,去年开始,该县斥资400万元,扶持兴建了3家有机肥厂,用于处理辖区内规模养殖场所产干粪,同时又投入455万元,建立液肥配送服务体系,实现种植养殖基地无缝对接,目前该体系交由第三方运行,县里每年补助120万元。建成后,全县的养殖废弃物可被种植业完全消纳。

      示范带动让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的推进体系得以初步构建。被批准成为全国唯一试点后,根据实施方案,浙江又提出了三年行动目标:在2017年前完成“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任务,即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化肥、农药施用总量减少,畜禽养殖粪便与死亡动物、农作物秸秆、农业投入品废弃物基本实现资源化利用或无害化处理。

      记者了解到,针对该行动计划,目前浙江已从示范带动进入整建制推进阶段,结合农业“两区”绿色发展布局,建设110个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选择下辖的湖州、衢州、丽水三个地级市,以及41个县市区,打造全境域推进、全领域覆盖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先行区和绿色农业主产区,途径便是构筑三大循环体系。

      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组合拳

      从政府引导到市场运行,从示范带动到整体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在浙江落地开花。同时,浙江谋划从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角度,以促进内生机制的形成。

      抓住源头和过程控制,浙江首先规范使用兽药、农药、饲料及添加剂等投入品,以减少和消除种植养殖的自身污染。其次,针对养殖污染,浙江设置准入门槛,对关停后的规模猪场予以标准化提升,直至达到生产清洁化,否则一律关停;对种植业,则通过配方肥、商品有机肥、沼液等的替代,以及病虫害统防统治、绿色防控技术应用,从源头上实现药肥减量。

      在衢州市衢江区全旺粮食生产功能区,记者看到,杀虫灯、性诱剂、田埂种花留草、无人机防治病虫等技术在这里大量应用,一块田地则专门用于新型肥料应用试验,几年下来,药肥减量效果很是明显。而在邻近的现代农业园区内,一些业主还通过借助物联网技术,利用控湿、控温、控水、控肥、控病等智能化管理系统,来提高肥药利用率,农业发展水平也得以大大提升。

      清洁化生产,意味着农业主体需投入额外成本用于生态化农业措施;而像秸秆、猪粪、沼液等废弃的收贮、运输和处理,运维的第三方机构需投入较大成本与精力。倘若上述两大环节效益低下,只怕难以调动主体的积极性,尽管政府已给予一定资金补助,但绝非长久之计。浙江认为,只有实现生态产业化,想方设法从中获得更高效益,生态循环才有了深层次的驱动力。

      解决这一问题,浙江从两端入手。首先,强化深度开发利用,让回收废弃物资源有利可图。如今,各地实践百花齐放:将干粪制成有机肥,将尿液污水进行发酵,沼气用于发电,沼液用于灌溉,废物成了宝;在关停污染猪场后,一些地区积极引导转产转业,猪棚变大棚,进行种养结合;针对农作物秸秆,各地则废里淘金,将其综合利用作肥料、饲料、出菇等,来提升经济价值。

      另一方面,浙江扎根农业全产业链,加大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力度,依靠清洁化、标准化的生产,主打安全生态的优势品牌,来提高产品附加值,农户若能从一产获得更大回报,生态化种养便有了直接动力;同时,浙江还利用美丽田园建设成果,激活资源环境优势,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来拓展农业产业功能,实现三产融合发展。

      衢江区就从中初尝甜头。近年来,该区实行农业生产全程管控,建立项目资金“负面清单”,严重违规者终身不享受政策补助,全区实施农业标准化面积达27万亩,有72个品牌农产品通过“三品”认证。如今,手机一扫二维码,产品的“前世今生”全知道,不少产品因此成了市场上的“香饽饽”。而清洁化生产后,田园变美了,许多乡村周末时人头攒动。接下来,依托自然景观,衢江准备统一品牌,实现“三产”融合发展。

      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让浙江的生态循环事业“如虎添翼”。数据显示,通过有机肥和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浙江去年氮肥和农药的用量均同比下降5.3%和3.7%;25个县开展了农药包装物回收处置,也颇有成效;今年,浙江在开展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基础上,探索秸秆储运体系,以用促禁;而到今年年底前,浙江所有畜禽养殖场,都将实现达标排放或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

      接下来,按照初步拟定的“十三五”规划,浙江将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同时全面建立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制度体系和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