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三个生态”奏响富民强音——访甘肃省庆阳市委书记栾克军
甘肃省庆阳市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南梁精神”的发祥地。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庆阳市利用自身得天独厚的优势,加快了建设幸福美好新庆阳的步伐。市委书记栾克军说:“作为南梁精神的诞生地,我们老区广大干部群众应该带头继承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以‘弘扬南梁精神’为旗帜,以‘推动整改落实’为抓手,以‘持续优化环境’为目的,奏响改革创新、转型升级、富民兴市最强音。”
为此,庆阳市委明确提出,要在全市创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活力迸发的经济生态、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三大生态”,以新理念顺应发展新常态。
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改革发展的基石
2014年12月初,庆阳市纪委再一次通报了近期查处的9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的典型问题。这已经是庆阳市2014年第12次指名道姓公开通报了。在群众教育实践活动中,庆阳市一方面认真抓好中央、省委部署的专项整治活动,一方面结合庆阳实际,对查摆出来的问题,进行即知即改,一系列的举措赢得了百姓的拥护和支持,优化了政治生态环境。
栾克军说:“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是创造‘三个生态’的基础,唯有筑牢政治生态的‘基座’,才能托起经济生态的‘大厦’,营造自然生态的‘美景’。”
“建设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就是要大力弘扬南梁精神,秉承‘面向群众、坚守信念、顾全大局、求实开拓’的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持续改进工作作风,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政治环境、人文环境和法治环境,构建风正劲足、政通人和、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栾克军进一步说。
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庆阳市委积极“治病剜根”。在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上,切实维护农民群众的利益,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制定了3个配套文件,联合相关部门建立了农民工工资清欠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对一些群众反映的部分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等现象,进行了集中转化整改提升,各级部门还加强了教育。党员干部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了心头,同时也体会到了贴近群众、服务群众后的成就感。截至2014年12月,市级四大班子的整改落实事项已完成85%,制度建设计划完成95%;其他基层党组织已完成整改落实和专项整治工作任务量的80%,制度建设计划任务的90%。一件件整改落实的实事,让群众得到了最大的实惠,感受到了新风带来的新气象。
栾克军说:“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就是继承和发展以‘面向群众’为根基,‘坚守信念’为核心,‘顾全大局’为特质,‘求实开拓’为精髓的南梁精神,为庆阳的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为充分发挥群众建设美丽新庆阳注入精神力量。”
活力迸发的经济生态人民幸福的保障
在庆阳市环县洪德乡张塬村,62岁的王荣在羊圈里忙着收拾,4年前他家的经济来源主要靠种地,年收入不到1万元。而现在,他却把羊圈里的80只羊看成了宝贝疙瘩。近年来,庆阳市为了帮助农民增加收入,结合具体情况,积极引导山区农民发展养殖。王荣说,现在除去种地的收入外,出售羊羔和羊毛的收入估计就能有3万多元。像王荣一样通过养殖产业过上好日子的农民在庆阳市还有许多。连年的增收让老百姓更加相信政府。庆阳作为扶贫开发的主战场,就是要抓住关键环节增加农民收入。栾克军说:“在扶贫攻坚战中,庆阳市着力培育特色产业,引导农民增收致富,让农民过上幸福的生活。”经济生态的繁荣就是百姓幸福生活的保障。
栾克军表示:“活力迸发的经济生态,既为政治生态建设提供有效载体,又为自然生态建设提供动力源泉。创建活力迸发的经济生态,就是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思想转变、经济转型同步,创新引领、创造开发并举,从各个层面激活发展要素,让一切发展源泉充分涌流,加快建设朝气勃发、生机盎然的活力庆阳。”
庆阳作为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的潜力巨大,但是当地有限的自然条件也制约了发展,加快对老区的扶贫开发是关键所在。为此庆阳市为赢得“扶贫开发”这场攻坚战做了积极的部署。首先要打好农村基础建设这场头仗。从2013年起,庆阳市启动实施了以交通为牵引的基础设施扶贫攻坚战,计划通过3年时间投资40亿元,新修通村公路6289公里,确保到2017年使所有建制村结束不通油路的历史。按照“八个全覆盖”“五件实事”的标准要求,庆阳市积极争取实施水、电、路、田、气、房等民生工程项目。2002年以来,庆阳市累计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32万户、6万多人,建成安置点224处,完成投资7.73亿元;完成农村危窑危房改造5.5万户,全市安全饮水普及率和入户率分别达到73.6%和56%;完成流域治理420平方公里,累计建成梯田522万亩,梯田化率达到61%。一些群众期盼多年的基础设施项目得到逐步落实,一批群众最关注、最急需、最直接的现实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脱贫致富的基础进一步夯实。农村地区的基础支撑体系进一步完善,为改革创新、转型升级、富民兴市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建设活力迸发的经济生态就是要在‘扶贫开发’的攻坚战中,以辩证的思维和唯物的观点认识全市农业资源禀赋、农村发展条件、农民生产理念,以特色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建设为牵引,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创造性地引导农民增收致富、过上幸福生活。”栾克军说。
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百姓生活的福利
发展是硬道理,扶贫攻坚需要大力推进,但是不能“硬发展”。庆阳市在激活经济潜力的同时也牢固树立了“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理念。栾克军说:“庆阳市必须走上由‘黑色印象’向‘绿色主题’转变的路。”因此庆阳市在发展的同时始终坚持“三个坚决”:坚决不上污染项目,坚决不做短期项目,坚决不为政绩项目,把自然生态建设放在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协调推进。
栾克军说:“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是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活力迸发的经济生态的自然结果,也是推动发展的着力点和落脚点。”
庆阳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也是生态环境脆弱区,资源的开采也让自然环境不断恶化。2013年,庆阳市开始实施“再造一个子午岭”和“固沟保塬”两大生态工程,以这两大工程为总抓手,庆阳市抓住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牛鼻子,加强了生态建设的持续性。自2013年起,庆阳市财政每年列支1000万元,利用宜林荒山发展林木种苗产业100万亩,计划利用7年时间,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支持宜林荒山林木种苗产业培育,到2020年实现荒山造林700万亩,相当于再造一个子午岭。而这其中发展起来的苗林产业预期收入达到700亿元左右,农民人均3万多元,真正实现了经济、生态效益双赢。通过“栽树、植绿”,改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状,扩大环境容量,创造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
栾克军说:“建设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就是让群众共享‘生态红利’、分享‘绿色福利’,实现庆阳绿色崛起。”
“三大生态”的建设是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庆阳的必然之路。栾克军说:“‘三大生态’是环环紧扣、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是适应发展新常态、符合市情新特征的‘大系统’。创建‘三个生态’既是庆阳市委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重要指示要求的具体行动,也是推动整改落实,持续优化环境的具体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