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解难题 旱地降甘霖——聚焦吉林省农业抗旱能力建设

05.06.2018  10:20

  广积粮谷,兴修水利,务本兴农。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强调“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抗旱防洪除涝能力”,突出了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在乡村振兴中的基础性地位。

  一场透雨滋润,广阔田野生机勃发。

  雨!雨!雨!近期,吉林省中西部遭遇春旱,人们盼望着雨水快点降临。持续春旱,靠什么缓解旱情危机?这对吉林省农业抗旱能力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近日,记者深入种植大户、增雨基地和水利工程干渠丰产带,探寻吉林省各地破解旱情的多元路径。

  来个“东北冷涡”解决了问题

  5月27日的一场大雨,让干旱的大地顿时振作起来。榆树市环城乡福安村,头雨播种的玉米,苗出较齐;过雨播种的,苗出才七成多。在3组李福恩的玉米田里,苗出六成。5月24日,他们动用两辆四轮车10多人,拉水催芽“坐水种”补玉米苗。10多公顷地,补种近4公顷的面积。5月27日,刚补种后就下雨了,地勉强种上,如果后续水源跟不上,不能及时抗旱灌溉,它的长势和正常长势要差一大截。“今年春旱后,大田边打了井,灌溉有了保障。”李福恩说。

  人工影响天气对农业影响很大,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天气过程,再好的团队、装备,都不会让雨下到满意。在西部白城,5月11日,镇赉有个降雨小过程,位于白城人工增雨基地的飞机便开始增雨作业,5月16日起到5月29日,他们的飞机往返长春、四平、白城等地,持续开展协同增雨作业。基地主任綦文龙介绍说,吉林省建增雨基地解决旱情,就是希望作为小杂粮生产基地、“十年九旱”的白城年年都是丰收年。吉林省作为产粮区,通过人工增雨等一系列举措,实现增产百亿斤粮食的目标。白城人工增雨基地共有18名员工,虽人手有限,却身兼数职,保证增雨飞机作业有序进行。

  受降雨和人工增雨共同影响,5月27日至29日,全省出现大范围降雨过程,平均降雨量为26.7毫米,最大降雨量出现在白城为39.6毫米,中西部地区旱情大部分缓解。“火急火燎地等雨,干旱季节下黄金。”省人影办主任刘健介绍说,白城位于大兴安岭西坡,空气过来下沉,云层不是很厚,到白城散掉,地形影响了气候。东北冷涡春季都不停,冷涡到这儿就走了,因此白城属严重干旱地区。

  人工增雨与灌溉投入相比,仍是个小数目。据初步测算,西部农户浇地一天一夜,每公顷的费用要1000多元。农安县玉米种植大户和专业种植合作社,在春旱期间一般浇两遍水后,浇水地块的玉米每斤就要少收入0.1元;如果等不到5月末的透雨,他们再浇一遍,就有种植亏本的可能。

  农田灌溉 既有欢乐又有忧愁

  因去冬以来,降水少了五成,今年春灌期间,全省有3座中型水库、132座小型水库蓄水偏少,科学调度成为让农民早受益的关键之举。

  在长春新区西营城街道石人沟村,泡田时间因来水较晚而明显缩短,这期间旱田需要灌溉,但没有拉水车浇地。

  种植户张书良的2公顷玉米地在5月22日因有了降雨,才缓了过来。虽然错过了最佳灌溉期,他在完成对1.2公顷水田插秧后,又对大田进行了补种。

  旱情当前,各地正科学灵活运用自身条件抗旱减灾,同时利用雨水补充地下水,让当地的水休养生息。

  年年“坐水种”,浇地有设备,仍然需要天下雨。产自大布苏种植基地的乾安黄小米、豆子等,是由乾安县隆盛粮油公司投资的。他们在种植中采用“坐水种”,一般选在降雨前播种。销售经理高峰介绍,他们公司先后投入200多万元购买安装喷灌和滴灌设备,2017年起就在干旱季节浇地。今年承包的400公顷种植地块,拿出200多公顷种植谷子,其余地块种植豆类、葵花和玉米,因井水浇地较凉,不利于作物营养成分形成,他们仍盼着下雨。

  松原春天生态农业开发公司负责人李春峰,在长岭县三十号乡腰井子村有125公顷盐碱地改造项目,今年是他经营的第7个年头。由于直抽地下水泡田会过凉,他们通过蓄水池晾晒升温,然后再灌田。为了拓展更多项目,李春峰又进军设施农业,建200栋大棚种植蔬菜,以增加土地产出效益。由于有充沛地下水、草原等资源,他总投资1.5亿元的地块,已增值到5亿多元。

  但随着自备井开采地下水逐年增多,一旦地下水超采严重,也会给他们带来压力。

  巧解农田干渴 田野响起叮咚歌

  每年春耕时节用水量大,村民生产生活用水紧张,迫切需要置换出农田用水。

  “旱天,用水量增加,水就有些紧张了。”在农安县滨河乡十八家子村,雨后村民聚在一起,说着用水浇地的事。供水泵站管理员张继民介绍,在不下雨的旱天,他要供水50吨,下完雨之后,一天供水10多吨就够了。过多送水,必然干井,井不行了,就得重新打个井。好在玉米需水与降雨同步发生,缓解了生活用水压力。

  2018年春旱,水利设施成为农业灌溉的重要保障。走进农安县松城灌区,站在渠首向下望去,清澈的水流滋养出沿岸两侧丰产带。县水利局副局长董士榜介绍,该灌区渠道长83公里,引松花江水入波罗湖,春旱发生后,村民用生态补水当灌溉用水,用一些水管抽水浇地,渠道两侧近4公里地块都用到了这里的水。

  “河湖连通”是生态用水,替代农业灌溉用水后,有效减少地下水过度利用,减少了地下水的损失。专家建议,农民浇地一般都用河流或地下水,不雇人,自己浇地,也要增加用电、用油等成本。让农民用上“河湖连通”的水,确保粮食生产安全,意义重大。用水户利用通水初期,配套不完善的时候,这些水可以给干渴的农田供水。因此放到河道里给农业生产用,以此来缓解旱情。

  春季连续干旱,渠道沿线浇地管道纵横,作物喝着井水生长,人工增雨抗旱……从地表、地下到云中,织就的水网,仍然需要全社会去关爱和珍惜。为了让地表水、地下水、天上水得以休养生息,吉林省农业生产正逐渐启用“水肥一体化”等技术,从传统灌溉向节水节肥迈进——唯有如此,水才能长流不息;汩汩清水,才能成为助力吉林省实现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源泉之一。

黑龙江部分地区出现严重旱情 已投入2.32亿应对
原标题:黑龙江投入2.32亿元资金应对旱情 新华社哈尔滨6月2日电(记者杨喆)记者从黑龙江省水利厅获悉,5月以来,黑龙江省部分地区持续高温少雨,部分县(市、区)出现较为严重旱情。截至5月30日,黑龙江省累计投入抗旱资金2.北国之春
受降雨和人工增雨共同影响 吉林省中西部地区旱情大部分缓解
  5月27日至29日,吉林全省出现大范围降雨过程。全省平均降雨量为26.供销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