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经理自曝不能说的秘密 办业务小心“飞单”
原标题:理财经理自曝不能说的秘密到银行办业务 小心遭遇“飞单” 为获更高提成,有的理财经理私自销售非银行自主发行的理财产品等购买理财产品不要只图回报率高,要多几个“看”
1 看单据。客户到银行办理业务时,凡是银行销售的产品,单据上都会有银行名称,盖银行公章,销售人员还会出示产品说明书,购买产品后,客户能拿到银行的回执。
2 看产品回报率。各银行的理财产品回报率相差不大,不会有超高回报率的,凡是银行自主发行的理财产品,可以在中国理财网上查到产品信息,一旦遇回报率超高的产品,就要提高警惕。
3 看操作方式。凡是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资金划转只能通过银行柜台、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办理,银行产品资金只能汇入客户的本行账户,一旦出现离行操作,或者直接刷POS机,或被要求向个人或第三方公司账户转账或汇款的可能就是“飞单”。
4 看理财产品说明书。要了解购买的是否保本,募集资金具体投向、收益、期限等,客户要按自己的实际风险承受能力对产品进行分析后,再决定是否购买,不能盲目贪图回报。
什么是“飞单”?
>是指个别人与外界勾结,私自销售非银行自主发行的理财产品、非本行授权和签订代销协议的私募基金等第三方机构理财产品,这些产品风险高,有的甚至涉嫌非法集资
A04版
新闻回放:去年6月,长春市民于女士通过业务员,购买了200万元的保本理财产品。但今年1月,发现账户只剩下几万元。经银行调查,当事业务员为于女士办理了非银行的理财产品,200万元被购买了另一种高风险的产品,事发后当事业务员已被警方控制。
新文化讯(记者赵春刚) 在银行大厅办的业务,银行的人帮忙办的,钱咋就没了呢?于女士不能接受这样的结果。几个月来,新文化报接到多位市民打电话,反映在银行办理业务时遭遇“狸猫换太子”,使个人财产遭受损失。
那么,理财经理在银行是什么角色?为啥会冒险变更客户需求,导致客户蒙受损失呢?做过银行理财经理的人说了几个行业秘密。
案例
理财产品莫名变保单
刘先生60多岁了,此前买过几次理财产品,但4年前,还是被理财经理骗了。
2010年8月份,他到长春大街一家银行购买5年期10万元理财产品,“有个理财经理,推荐另一种理财产品,说期限也是5年,利率更高一些,到期后的利息是2万多元,5年后返本付息。”刘先生以为是银行推出的另一种理财产品,那10万元钱通过自动转存方式每年转存2万,当时他没有细看单据,签字后把单据装入袋里,拿回家放在一边。
去年年末,产品快到期了,他拿出单据一看傻了眼,明明是理财产品单据,咋是保单呢?他赶紧来到银行,可当年的理财经理早辞职了,当年买的不是银行理财产品,而是20年期的保险理财产品,“如果想现在支取,没有利息不说,连本金都拿不回来,可是如果等保单到期,我都80多岁了,还能做什么啊?”
刘先生反思说,当时有些疏忽,没细看单据,也是太相信银行了,现在有苦说不出,连打官司都打不赢,只能认吃亏。
同样是去年年底,苏女士因生病,想取出2010年的存款时才知道,存款变成保单,是一种保险公司的理财产品,需要连续存五年,想提前支取,不但没有利息,连本金也不能全部取出。
理财产品变基金 本钱都拿不回来
“相比保单,我的理财产品变基金了,现在本钱都拿不回来了,损失更大。”曹女士说,2013年6月,她到一家银行存款,业务员热情地帮她叫号、拿单据,听说要存款,业务员推荐了一款理财产品,“当时说得特别好,这种产品能保障本金,还有比存款高的收益率,期满后,本息可以自动存入账户里。”曹女士一想,就在一些单据上签了字。
去年6月,按照当时说的情况,钱到期了,可到银行一查,账户里根本没钱,这时银行才告诉她,当初买的不是银行的理财产品,而是买的一只基金,现在基金公司投资赔了,客户的钱要等一等,“当初业务员并没有和我说买的是基金啊,每次去银行,他们就说和基金公司联系,始终也没给答复。”
银行
理财经理是普通一线员工
很多市民到银行办业务时,都会遇到热情的理财经理,他们会讲述理财知识,帮助客户设计理财产品,“听上去很专业,可理财经理在银行到底是什么角色呢?是管理层吗?”市民刘先生说。
长春某股份制银行管理人员孙女士说,理财经理和柜台员工一样,都是银行雇员,属一线员工,理财经理工资并不高,除工资外,在销售理财产品、保单等金融产品时,会有一定提成。按照银行要求,销售金融产品时,需要向客户说明产品性质,让客户充分了解产品,但有个别理财经理可能会故意模糊理财产品、基金等概念,只向客户介绍产品的回报率,回避产品风险,让客户误以为是银行的产品,“但这只是个别人的行为。”
■提醒
避免财产受损失 客户要多几个“看”
对于银行里名目繁多的业务,如何避免财产损失呢?业内人士提醒,要注意以下几点:
自曝
到银行办业务小心遭遇“飞单”
1月31日,做过理财经理的小王自曝,个别人为了获取高额提成或佣金,在办业务模糊概念做“飞单”。
小王说,“飞单”是指个别人与外界勾结,私自销售非银行自主发行的理财产品、非本行授权和签订代销协议的私募基金等第三方机构理财产品,这些产品风险高,有的甚至涉嫌非法集资。“之所以愿意卖这类产品,客户看中的是高回报率,理财经理也能获得更高的提成,而且是在银行推销,很多人不会多问,如果发现这些产品出现问题,理财经理就不干了。”“飞单”损害投资者的资金安全,也影响银行的声誉,各银行都在严厉打击员工进行“飞单”业务。
银行理财经理李先生还道出了做理财经理不能说的秘密。
佣金至上。理财经理是为客户服务的,可是却没有客户付费,而他们也要赚钱,“客户看中的是产品而不是理财经理的服务,这样只能通过销售产品赚取佣金,这样一来,谁家给的佣金高,就优先推销谁家的产品,为了高额的佣金,就会有个别人推销私募基金,这就产生了‘飞单’”。
来自银行的考核压力。除了收入压力,还有考核压力,银行销售的金融产品大部分类似,为了扩大收入,银行会加大对理财经理的考核力度,用来提升银行市场份额,最终这些任务都落在一线理财经理身上。为了完成任务,理财经理也要大力推销理财产品,“这样就出现了存款变保单、理财产品的情况”。
偷换概念。大部分客户并不了解理财产品、基金这些概念,在销售产品时,理财、保险理财是完全不同的,存款和投资存款更是不一样,但在销售产品时,个别理财经理会故意模糊这些概念,让客户误以为购买的是自己需要的产品,而在听产品介绍时,客户没有耐心,签字时又粗心,很容易签单,一旦出了问题,有客户的签字,与银行没有关系。
私下销售产品。个别理财经理私下与一些投资公司联系,为公司发展业务,这些产品大多未经银行授权,会承诺有高额回报,伴随着高风险,一旦出现问题,损失的只有客户。
律师
银行人员在银行卖非银行产品如构成“表见代理”银行应担责
吉林朗业律师事务所朱律师说,银行在销售理财产品时要有风险提示,说明产品的内容,让客户充分了解,客户在明确产品内容后购买,出现损失,银行不承担责任。
但根据合同法,如果有银行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在银行营业场所向客户销售非银行的产品,其表现形式能够给客户造成误解,让客户有充分理由相信购买的是银行的产品,银行与理财经理构成了“表见代理”,这种情况发生损失时,银行应该承担相应责任,客户在举证后,可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权。
制图孙嘉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