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理论自主性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提出:“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不仅难以形成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而且解决不了我国的实际问题”。这段话突出地强调,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创造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要完成这个重大任务,一个至关重要的前提绝不能忽视,这就是必须牢牢坚守理论自主性。
一、坚持理论自主性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
坚持理论自主性原则,既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同其他阶级的理论有着本质的区别,同时体现在它主张每一个国家的理论建构必须体现自身的特色。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是代表无产阶级立场的新世界观,深刻揭示了历史发展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解放道路、奋斗目标,是无产阶级意识独立性的科学理论形态,同其他意识形态有着根本的区别。坚持理论自主性,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教育群众,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划清界限,同时必须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另一方面,每一个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独立自主地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本国实践、历史文化结合起来,形成具有本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贯彻理论自主性原则,必须在把握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基础上,立足于本国具体国情和实际需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发展。依附于外来的理论标准、话语体系,在理论上绝不可能形成独创性的建构,在实践上必然遭致失败。
二、坚持理论自主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经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历史经验,对于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启示,毫不动摇地坚持理论自主性就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经验。
第一,同错误思想进行坚决斗争,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确保理论上的先进性。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就同实验主义、无政府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等进行论战,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扫清了思想障碍。20世纪2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先行者们积极开展了同国家主义、戴季陶主义的论战,向大众传播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从一种新思想上升为指导理论。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人和一些学者同国民党围绕着真假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否适合中国等问题展开论战,在澄清真假三民主义的同时,宣传和捍卫了马克思主义,深入探讨了中国革命的性质、特点、任务和出路等问题,创立了新民主主义理论。20世纪40年代末,在中国革命即将胜利之际,毛泽东撰写了《丢掉幻想,准备斗争》《唯心史观的破产》等文章,揭露了美国对华政策的帝国主义本质,批评了国内一些对美国帝国主义的幻想,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对中国革命作了科学分析。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党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进行深刻批判,为推进改革开放廓清思想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对西方宪政民主、“普世价值”、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进行了有力批驳,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打牢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基础。
第二,抵制各种外来力量控制,打破党内的理论依附思维,捍卫理论上的独立自主性。中国共产党为争取理论自主进行了长期而艰辛的努力。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尚处于幼年阶段,缺乏组织上的独立自主和理论上的独立建构,实际上存在着对共产国际和国民党的双重依附,在重大问题上缺乏独立话语权和自主决策权。但是,毛泽东等党的领导人努力打破限制,在中国社会性质、各阶级地位分析、农民运动、领导权等问题上,发表了重要的自主性的理论观点,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奠定了基础。土地革命时期,党内普遍存在着对共产国际指示和俄国十月革命经验的教条主义,连续出现了三次“左”倾错误。在这种情况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独立自主地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并提出“反对本本主义”、“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走向独立自主的标志性事件。自此以后,党在组织上和理论上得到比较顺利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不断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反社会主义的思想进行斗争中,保持了自身理论上的自主性,坚持立足于中国具体国情,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第三,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和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形成了独创性的理论建构。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是独立自主的主动性过程而不是外在强制的被动性过程,是根据实践要求不断创新的过程而不是教条主义的照搬照抄过程。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是中国人而不是其他人,必须把立足点放在中国人自己身上,放在中国的具体国情上,必须是独立自主而不是被动强制地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实际。另一方面,这个结合过程是开放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而不是封闭僵化的,因此在本质上是一种再创造的创新性过程。
(责任编辑:贾晓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