珲春“海鲜经济”风生水起

17.08.2015  00:21

中国吉林网讯(记者王法权)产自日本海的帝王蟹从珲春起运,8个多小时即可落地4000公里外的广州、深圳,成为南方食客的舌尖美味;进口于俄罗斯、朝鲜的鱿鱼、鳕鱼,在珲春加工再出口,就成了欧美、东南亚等地区俏销的优质食材。“珲春海鲜”呈现出加工出口和国内贸易两翼齐飞的新型产业格局。

近年来,珲春市依托区位、资源、政策、生态等优势,大力发展海产品出口加工等新兴产业,先后引进了东扬实业、烟台大宸、比比爱水产等120余家加工型、贸易型企业,近海不靠海的内陆城市因此海味扑鼻,“海鲜经济”风生水起。

珲春市地处图们江下游,距日本海15公里,与海洋资源较为丰富的俄罗斯、朝鲜为邻。两国与珲春毗邻地区海域,鱼类、甲壳类水产每年有数百万吨的产量。作为长吉图战略的开放窗口,珲春市持续加大公路、铁路口岸建设投入,先后开通了多条陆海联运航线,实现了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与此同时,利用出口加工区、国际物流园区等跨境合作平台,为海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了园区、运输、仓储、劳动力等必要保障。

国外取材、国内加工、国内外销售,是珲春海产品特有营销模式。目前该市年进口海产品约30万吨,其中通过本地口岸进口俄朝海产品约20万吨,通过其他口岸进口10万吨。年加工能力15万吨左右,产品包括冷冻食品、干制品、腌熏制品、鱼糜制品等7大类100余个品种。部分企业完成了欧盟、美国、俄罗斯、韩国注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东扬实业产品沃尔玛超市上架,大宸水产的鱼罐头、鱿鱼圈等产品在欧美市场颇受欢迎。每年以贸易形式内销的海产品约为15万吨,主要通过空运和汽运的方式发往珠三角、长三角地区。

集群效应持续释放的是发展活力。2014年,珲春海产品加工业实现产值42.1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3.2%。今年前5个月,该市新开工、复工海产品加工项目9个,投产5个。以打造东北亚海产品集散地为目标,珲春市将海产品加工业规划为八大百亿级产业之一,从园区管理、项目引进、国际认证、通关保障等方面持续优化服务,推动做强做大。